我们的物理规律能够百分百有可靠性吗?物理规律是否真实的反映出我们想要描述的事物现象?物理语言是否精确地与我们所打算描述的事物对应上?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语言与现实事物的对应关系,因为这些和物理规律的使用效果有关。
语言里的名称是被命名事物的代号,不是事物本身的实体,它是对事物的模仿。譬如我指着从未见过的动物说,那是xxx(xxx指事物名称)。
名称与事物有时候对应,有时候不能对应。因为事物分分秒秒随时在变化,但是名称却跟不上这种变化。
譬如我想买一张桌子,对木匠说:“请给我打一张桌子”。
但是木匠不知道我说的名称“桌子”对应什么事物。他会问有学习桌,绘画桌,娱乐桌,麻将桌...,你说的名称对应的是哪个啊?
“学习桌”我淡定的回答道。
木匠说:“学习桌有电脑学习桌,写字学习桌,阅读学习桌...”。
“电脑学习桌”我不耐烦的回答道。
木匠说:“有高端的电脑学习桌,低端的电脑学习桌,中端的...”
我说:“高端电脑学习桌”。
木匠说:“有蓝色高端电脑学习桌,还有紫色高端...黑色高端...”。
突然我发现说的每一个名称,他总是找不到对应的事物,每次都要问。木匠可能一直问下去,我也会一直回答下去,那样就做不了任何东西。
由此得出结论:【名称与对应的事物本身之间存在着误差,无法精确对应某个具体实相】
如果说我知道一个颜色的名字:蓝紫色,你能准确找到它在色谱上的唯一位置?不可能,因为那个位置时刻都在变化着,颜色是连续渐变色的而不是条理分明的。
大家对“忒修斯之船”的故事应该听过吧。有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船体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这艘船已经不是原来的船了,事物的本身已经发生质变了,“忒修斯之船”的名称如何对应于它?它还是原来的那个物体吗?
所以 得出语言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结论:一个名称≠一个实相。
下面讨论语言学上的这个结论对物理规律的影响
名称里的“水”能对应什么事物呢?
它指的是什么样的水呢?指高压常温中的水还是高温常压中的水呢?指水盆里的水还是特定容器里的水呢?(不同容器内的水,性质却不同)
水处于时空和环境之中,不断发生变化。而物理规律上的定义没有详细规定水这个名称所对应的事物本身到底是哪一个?这就会出现名称与指代的事物本身不对应的问题,可能会导致规律不准。
人们是怎么判断名称对应的事物呢?一个老师在新学生大会上点名,按照名单册找对应的人(实体),老师说:孙小美。这时两个女生一起站了起来。原来她们都叫孙小美。记录在名单册上的一个名字,老师没点过名单以前怎么知道名字对应了现实中的哪个人事物呢?老师肯定不知道。而且如果不改名,就算他以后再念这个名字“孙小美”,他还是不知道会站起来的同学是哪一个女生。(除非用一种方法区分)
我们的物理法则岂不是也是如此?没推理出规律之前,我们怎么知道规律中概念所描述的是哪一个对应的实体相?描述的是处于何时何处的实体相貌?(物体在不同处所,不同位置都会导致物质性质不同)
一个名称能对应指向于两个不同的学生,一个规律呢?
显然规律对应着很多现象。
譬如水在高温100°以上是气态,这是一种物理规律。
但是这个规律应用的现象也是有多个。
1有在铁器中的水,100°以上是气态。
2有在陶瓷中的水,100°以上是气态。
3有在铁器中的水,105°以上是气态。
4...
5..
一个规律能预测“所有情况”的现象吗?不能!
有那么一个特殊现象,当容器是“纳米管”的时候,水在105°结冰了!!!不是气态!!!
【科普小知识】
有种叫碳纳米管的容器,它的直径非常小,当水在纳米管极其小的空间时,水的沸点和冰点都会发生改变。
科学家解释,碳纳米管中的水被加热时,因为温度升高,水的分子结构出现了重组,让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由于纳米管直径过小,水无法变成水蒸跑掉,便产生了冻结。
当我们利用一种规律寻找对应现象的时候,突然看到现象改变了。
这就像老师照着规律的一班名单册,点名寻找叫李小红的同学。惊然发现站起来的“实体相”不是昨天的李小红!而是跳级的神童李小红!
老师说:原来你是跳级的李小红。然后在名单册上把名字标上“跳级李小红”,区别于“原李小红”。作为新规律进行描述。现在的名单册上面标有两条关于“李小红”的对应规律。
同样类比:物理学家发现水这个结冰特性以后会说在纳米管结冰这是水的一种新现象。用来区别于原本水在高温会汽化的现象。以后按照水在纳米管内105°会结冰来使用这个新规则。现在科学上有了两条关于水的对应规律。
但是....隔天点名,老师又喊到名单册上的名字:“跳级李小红”,但是没人站起来。下去搜索一圈才发现,“跳级李小红”坐着呢没站起来。老师问:你不是昨天的“跳级李小红”
吗?怎么不回答?这个人说:“跳级李小红”是指谁?我只叫李小红,昨天是我的双胞胎妹妹,和我很像。那个名字是对应她而不是我。
这相当于物理上的什么现象?相当于物理学家按照新规律寻找对应的现象,惊奇发现,没有看到水在纳米管内105°的时候结冰的现象!!!没有看到新规律应该对应的“实体相貌”!!!名称与实体本身不对应。因为有了其它未知因素的变化。双胞胎妹妹指代水在纳米管内105°结冰的现象,而这个姐姐是指代另外一种现象,她们两个肯定不同有区别,一个笨一个聪明,对应现象就是一个结冰一个不结冰。
我们可以说名单册又一次失效(物理规律又一次失灵)。
老师可以继续改名定下新细节的规则对应于现象,但是不能保证哪一天还有新的李小红出现打破这个规则。物理学规律也是如此类比,早晚会出现预料之外的现象打破原来的法则。
如果科学家按照原本的物理法则寻找对应的实体相貌(高温水变蒸气),有时候会发现原来“法则”所对应描述的事物现象也改变了。
物理学探索出来的规律,对应的现象并不是永远不变,按规律寻找也不一定是每一回都可以重现的!!!
主要原因是规则中的名称与实体的表象之间的关系,就如一个箭头不停歇的指向众多个表象中的一个,永远都是在变动不居,无法稳定住保持永久。
作为语言描述事物的一个“名称”,它不可能静止地对应于一种精确的事物上,因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着。
就像人们说什么是善的规律?
救人放生的现象未必能总结为“善行”这个规律,不是吗?
救的是杀人狂,放生的是毒蛇猛兽,反而害人,所以就算同样都是“救死扶伤”的现象,也不能一直总结归为一个名称“善”。名称与现象不符合。(“善”可能对应于“非善行现象”)
同理,科学家按照自然界总结后的物理规律里面所描述的名称涵义,所对应的现象还能一直是同一种吗?
外界时空环境不断变化更替交迭,上一秒的水已不是下一秒的水(今天的李小红也不是明天的李小红)。
“接触”纳米管的水与“不接触”纳米管的水,性质上是不同的,接触纳米管以后,水已经不是原来的结构性质了,产生的现象也就改变了。就像“忒修斯之船”被替换船板一样。
人们在物理法则中只用同一个名称“水”来指向一个随时随地发生变化的事物本身,我们怎么能知道名称“水”是对应于何时何地何种环境背景之下的水???
影响水的这种结构变化的物质,难道仅仅只有纳米管吗?是不是还有其它物质的容器也有这种功能呢?或者一些自然条件也可以实现这种影响水沸点冰点的效果呢?其它影响条件可能是未知的,气压和温度,磁场都会影响变化,只是暂时没发现而已。
“水”的名字在未知特殊环境下,对应的物质还会是水吗?显然可能并不是。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它被接触的东西(纳米管)悄然无声的改变了性质。
所以说“水”对应的实体表象,是可能无穷变化着的。物理规律当然不可能把水的“实体”发生所有变化的现象活动统统都包括进去。
如果你思想上没转过这个弯,我通过一个故事比喻来解释一下。这就像中国“刻舟求剑”里的故事情节。
先复习一下刻舟求剑的小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等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
船上刻的那个记号表示的是剑落水瞬间在平面的江水中所处的坐标位置。但是,落入水中以后,【刻度记号所对应的事物已经悄然变化了】,船也在变化,掉进江中的剑却也发生了变化,彼此产生了无数新位置,所有的外部因素都在变化(船,水流,剑,水下的鱼——因为鱼可能把剑叼走)。
楚国人想把事物的经验记录下来当做法则,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轨迹,可以吗?
(同理:人类在某一段时间内获得一种经验法则的可靠性证明,能够适应未来所有时刻吗?)
剑是如此,同理水也是如此。任何事物都是如此。
事物在每一秒都在被替换着变化着。
前一分钟的事物如何相等于后一分钟的事物呢?同理,此容器内的水,和把它倒入另一处任意容器内的水是相等的吗?
如果不等,我们能都用同一个名字(或刻度记录)来称呼(寻找)它吗?
(名称“光”是对应于一种粒子态还是波态?通过延续几百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的定律之争,就知道做出规律的描述是多么愚蠢)
人们有一种顽固执着的精神,想把过去的经验记录遗留下来,编写成规则。根据过去总结的规则,指导现在发生的事情。但是万事万物都是分分秒秒发生变化的,"昨日昨地"的法则能适应"今时今地"的变化吗?
人们依照一种由过去的规律去判定事物所遵循的未来轨迹。根据老旧的不变的死板规则去考察未来新生的事物(如同刻舟求剑),这种习性非常顽固。
规律它“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一写即是错!还没等写下来,事物早已变化了!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讲这个道理:“可以总结出规律的法则或道,它不是永远恒常(有效)的规律。能用名字来称呼的那个事物本体,不能用一个“恒常不变”的名字能对应它”。(此物最玄,我在其它文章里有过解释)
如果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动之中,无物常住,我们的名称如果不随之而变,怎么能合理的描述事物呢?如果名称一直随之变化,怎么能形成让人学习的固定知识呢?规律也就不可能被总结了。
那原本的物理规律还会有用吗?
规律还能否用来预测呢?
答案是不一定。
奇妙就奇妙在这里!
根据我前面的描述,物理法则好像就不能再预测事物的未来轨迹一样了。
规律不可能每次都重复指向同一种现象,同一现象怎么可能会重复发生呢?
《疑问三连》
如果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得,人类可以再次运用规律预测下一次物体的运行轨迹吗?(是的,可以)。
人类可以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吗?(是的,可以)。
人类可以走出和上一次一样的步伐动作吗?(是的,可以)。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不和前面矛盾吗?其实这涉及到定域性的问题。
定域性就是说你在一定的有限范围内,重复实践同样的运动,这是可以实现的。
譬如一个人练武挥拳,他每次动作都是那么标准,像机械一样精准,回回都打到同一个地方。但是你只可以在一定领域内观察,别细看。细看的话,他发出每一招的动作轨迹都和上一次有细微的不同。从粗糙的角度看这叫定域性。因为事物都是变化的,从根本来说不可能完全一致。
(域:就是我们意识获得的观看维度,角度)
我们的物理规律也是如此。物理规律只是大致上的一种描述,而不可能深入细微末节。水在高温可以汽化。但是它没有规定水在什么容器,什么气压,什么时间,什么磁场强度等等无数细微的描述,这些都是随时随地发生变化的东西,只是在有限范围内看起来比较恒定不变。
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水的规律是可以重复使用就像人可以重复挥出同样轨迹的一拳。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变化很多。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书经•大禹谟》。
我们验证物理法则的过程,就像是在某些“有限条件”控制下的区域内进行的一次测量实验。如果你每次都预备好相同稳定的条件,一切都是可确定的并符合物理定律所预期的因果关系。人们熟练的运用物理上的规律预测是可能的,因为我们会让自己选择并停留在这个有限范围内。
如果不停留在原来物理规律的观察使用的范围,扩大了实验条件(打破定域性,打破熟悉的环境),犹如水接触纳米管后再高温,水就会违背了原本定域内的规律现象而结冰。
“规律能否预测”,这是一种量子关系【既能,也不能】。
如果你看懂了上面写的东西,就知道我无法肯定保证的回答你“规律不能预测”,也不能绝对肯定的说“规律可以预测”。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过,物理规律是可以打破的,只要我们突破常规的定域思想,观察到更多细微的领域,你会发现没有不变的法。也许水在某一天常温下也可以凝固,人们可以像耶稣那样踏水而行呢!
从前人们认为油锅冒泡人们认为它就是非常非常热的。但是有人突破了这种定域认知的局限,让油锅不用达到高温也可以冒泡沸腾。他发现只要在油锅里加入硼砂,即使常温中也会冒泡沸腾。
但是没发现硼砂这种东西之前,人们认为油锅冒泡处于高温这是必然性的物理规律!人们对物理法则的执迷!
我们的规则或者定律,试图找到一种在任意范围内成真的结论,但是它受到了人类语言的限制,定律如果想归纳出来,就只能描述在有限范围内的规律现象,而不是所有范围内的事情。
人类陷入一种思考上的绝境,认为每件事情背后必然有一种绝对的定律存在,相信这世上有一种一劳永逸的万物法则。这真的是非常遗憾的精神执著。
迷信于任何可言说的规则(包括物理,数学等其它领域)都犯下了“迷信,痴迷”的执着错误。(包括此篇文章的规则,它们只是个梯子,过完即弃之)。
如果有那么一种万物理论,它也只能适用于一时,并不能永恒于世,因为一切都会变化。
真理只能在变动中展现它的不变永恒,它是不能言说的。
我写作就是让大家搞清楚这种奇妙的关系,在物质世界里,我们还有其它的选择自由权,可选超越物理法则或者其它法则。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物质只有一种唯一规律,没有其它法则可能性,随意,这是你的选择。
近代的物理法则只是一种定域范围内的规律,而没有什么必然性,物理学家说可以通过规律精准预测,那只是一种概率性的东西在产生效果,看似好像很精确。
人们通过量子研究发现,如果我们对一个单一量子粒子的行为进行观测,会发现我们无法随时对它明确的位置和动量进行经典地轨迹追踪。
人们通过大量关于物体的位置和动量测量的平均计算结果,能完全获得牛顿定律的预测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我们追踪一个经典物体的轨迹时,例如一个正在飞行的高尔夫球,我们看到的正是构成那颗球的大量原子的平均位置。
也就是说任何被牛顿定律计算所标识出来的原子轨迹,它们都是在不断变化位置,但是我们可以说高尔夫球在坐标XX点,这个最终的结论是这些原子轨迹位置的平均值,它本身是模糊的,我们不能说出它的准确位置,但是可以用概率的平均值代替准确。世界上没有绝对准确的定义,都是大量模糊数据之后的平均值。
而这种不可追踪和言说的综合均值,,就是我要谈到的中庸之道!
本文是打算放在《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规则?谈中庸3.0》文章里的第一段,前几个版本很多人都看不懂,有兴趣的人可以关注我,虽然更新时间可能较长。还打算写一篇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尽量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