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这是本什么书】

如果说海明威是硬汉文学的代表人物,那叔本华就是硬汉哲学的代表人物。这是一本讲人生哲学的书,从分类上来说,不同于讨论存在、宇宙等思辨哲学,而是讨论人生幸福、行事的规范哲学。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叔本华如何把人生的智慧讲的真实和透彻。

【书的大纲或主要脉络】

对于人生的智慧,作者定义了人生幸福的三个组成部分:1)人的自身;2)人所拥有的财产;以及3)人的外在表象(荣誉、地位和名声),并论述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当然,人的自身,包括健康和认知力,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意欲、认知、快乐、痛苦、无聊等元素是贯穿整个论述过程的哲学因素,也因此让这本书显得统一和深刻。比如经典的“内在不够丰富的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欲望没有满足是痛苦,欲望满足了就是无聊”。

之后,感觉上可以认为是本书的下半部分,作者给出了满满干货的为人处世的建议和格言。以非常真实的硬哲学讲为人处世的态度。其中感受到了与佛教非常相似的哲学思想,认清人生的快乐是虚无而短暂的,唯有痛苦永存。

特别说下在荣誉部分对骑士荣誉花了很大的篇幅进行论述,极具时代和地方印记,已经完全无用了,看书的时候这一部分可以完全跳过。

【这本书说得是否有道理】

不得不说是直击心灵和人性深处的,如果你之前关于人生该如何去过有所迷茫,那大概率能在这里找到铿锵有力的答案。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孤独者的福音,为主动的孤独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即一个人是因为自己内心足够丰富和足够强大,才会喜欢和主动选择孤独。但是,对于孤独的推崇是建立在卓越人士身上的,他们具有孤独的资本,不与他人为伍的资本(因为别人都不如他),但是作为普通人的读者,也需要擦亮眼睛认清自己是主动孤独还是被动孤独。

痛苦贯穿本书也贯穿人生,叔本华认为的“快乐是否定的,痛苦是肯定的”即等于《少有人走的路》中的“人生本来就是苦难重重”,包括佛陀也这么看,看来这是智者们的一致看法,对于我们来说,早点认清和告诉自己人生是痛苦的,才能早点找到幸福。

快乐是否定的,因为快乐其实是因为不痛苦。而丰富独特的思想素质才是最高级的快乐,但是拥有高级快乐的都是凤毛麟角的人,有些高不可及的感觉,我觉得普通人只要能避免陷入一些低级快乐比如感官,物质等,能够在无聊的时候填充自己的内心就很好了。

关于闲暇的说法我很喜欢,闲暇是人生的精华,是生命之花。对于人生,应该追求高效获得闲暇,然后在闲暇中获得精神幸福。

最后说下,书中屡屡用智力超群之人、卓越之士等来论述高级快乐和高级孤独等,感受到明显的智力阶级和智力歧视。

【与我何关?】

领略智者关于人生的思考,赞同叔本华对于人生幸福原因的划分,清楚自己的认知水平(应该属于那些当没有外在快乐源泉时,会去学习某种艺术和技能的人,但停留于表明)。最重要的是,我愿意基于此书,开始搭建自己的人生哲学框架。

【以下为整理的摘录和想法】

1. 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

a. 个人的身体健康和认知水平

b. 人所拥有的财产

c. 外在表象(荣誉、地位和名声),全由他人的意见构成

i. 人拥有的财产和外在表象互相影响。一个人拥有的财产决定了这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反过来,他人对自己的良好评价,总能以某种形式帮助自己获取财产。

2. 人生的幸福和成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使用它的方法

a.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除此之外,只有辛苦和劳作

b.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

c. Moi:记得刘慈欣在《三体》里说:“在这里,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怦然坠地,因为现实的引力是在是太沉重了”。结合叔本华的看法,现实的引力太重就是人生没有闲暇,物质的不够充足让我们太过于操心日常的生活了,没有闲暇撑起超脱的思想。

3. 参与修建一座建筑物的工人,并不会知道这座建筑物的总体规划。同样,一个人在度过生命中每一小时、每一天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总体生命进程及其特征也不甚了解。一个人的个性越独特、越具价值和意义,那么,他就越有必要不时地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和自己的计划。为此,人需要了解清楚自己的首要和真正的意愿——这些对于他的幸福而言是至为重要的东西;然后,对于何者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置必须心中有数。同时,他也应该大致上明白自己应该从事何种职业、需要扮演何种角色以及自己与这一世界的关系。

a. Moi:这个是人生的战略意义,需要经常反省,不要浑浑噩噩。这里讲的是要有计划。

4. 我们在每一刻都做着我们在那一刻认为合理和适当的事情。只有事后的结果才让我们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事情整体的回顾才使我们明白事情的如何和为什么。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并且能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我们就必须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此外,还要把我们以前对事情的判断和现在的看法,以前订下的计划及追求和最终得到的结果及满足相互比较。这是为获得人生经验所做的单独的反复温习。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被视为一本书的正文,而对生活经历的咀嚼和认识则是对正文做出的解释。如果一个人耽于世俗事务或者纵情于感官享受,对过去了的事情不加回想,那么,他堆生活就欠缺清晰、周密的思考,情感就会杂乱无章,思想也夹杂着某种程度的混乱不清。

a. Moi:缺乏复盘的人生会让人迷茫,因为:如果你没计划,那你本来就迷茫,如果你有计划而不复盘,那你不知道你的计划做的好不好,做到了哪。因此,有了计划之后,更需要复盘!实操的做法是,每一项计划,都要定期复盘直到完成,那对于人生计划,就是复盘到死。

5. 关于人自身:

a. 一个人只能直接活在自己的皮囊和意识之中

i. 对于人来说,存在和发生的一切总是直接存在和发生在他的意识里面

ii. 因此,一个人的精神能力决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

1. 低级的乐趣包括感官、消费、闲适的家庭

2. 高级的快乐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iii. 因此,注重健康和发挥个人自身才能比起财产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iv. 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见解

v. 人到老年,几乎所有外在源泉都必然枯竭了,包括情爱、应付社交、亲朋好友的死亡,此时此刻,一个人的自身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b. 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

i. 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声明,甚至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

c. 享受孤独

i. 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ii. 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iii. 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d. 充分地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努力争取是和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一概避免。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相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

i. Moi:这个很难,首先要清楚自己的个性,其次要了解自己个性和外在世界的对应关系,最终还要有足够的社会自由度去做这件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理想状态。

e. 虽然美貌这一属于主体的好处并不会直接带给我们幸福——它只是间接通过留给别人印象的方式做到这点——但美貌仍然是至为重要的,甚至对男人来说也是如此。良好的长相是一纸摊开的推荐书,它从一开始就为我们赢得了他人的心。

f. 内在不够丰富的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欲望没有满足是痛苦,欲望满足了就是无聊

i. 痛苦和无聊似乎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

ii. 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因此,我们看到低下爱的劳动阶层与匮乏——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

iii. 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精神迟钝,会感受到减少的痛苦,但是也因为精神迟钝,内在则更空虚,就会承受更大的无聊;相反,精神敏锐,则内心更为丰富,可以更好摆脱无聊,但是势必感受到更多痛苦

iv. 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强烈关注,都暴露出他们内心的空虚,而内心的空虚就是无聊的根源

v. 内心空虚的人才需要不断寻求外在刺激

vi. Moi:只有拥有闲暇的天才才能摆脱痛苦与无聊的钟摆,但是,天才敏锐的感知能力也会放大他的痛苦,从幸福感的角度,也许庸才最幸福

g. 突出的智力是以敏锐的感觉为直接前提,以强烈的意欲,亦即强烈的冲动和激情为根基。而超常的感觉能力会导致情绪失衡,亚里士多德说“所有杰出的、优越的人都是忧郁的”。

h. 叔本华论述了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类快乐,并对快乐分了层级,我觉得这里参考马斯洛的需求层级更好

i. 叔本华关于天才(卓越之士)、人才和庸才的相关论述:

i. 天才:首要关注精神上的生活。随着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和认识持续地加深和增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整体的统一;精神生活的境界稳步提升而变得完整、美满。

ii. 庸才:与这种精神生活相比,那种纯粹以追求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实际生活则显得可悲。

iii. 人才:我们看看那些精神思想力量不那么显著突出、却又超越了泛泛之辈的人吧。我们可以看到:当缺少外在的快乐源泉,又或者,当那些外在的快乐渠道再也无法满足他们的时候,之一类人就会学习和练习某一门优美的艺术,或者进行其他的自然科学的学习。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才可以说,他们的重心是部分地存在于自身。但是,这些人对艺术的业务爱好,与那种自发的艺术创造力之间,仍然存在一段相当的距离;又因为单纯的自然科学知识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这些人无法全副身心投入其中,被它们所完全占据,并因此整个的生命存在与这些东西紧密地纠缠在一起,以至于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

iv. 天才:只有那些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禀赋、我们称之为“天才”的一类人才会进入这样的状态,因为只有这些人才会把存在和事物的本质,完全而又绝对地纳入他们的课题。在这以后,他们就尽力把自己的深刻见解,以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或通过艺术,或通过哲学表达出来。因此,对于这一类人来说,不受外界的打扰,以便忙于自己的思想和作品,实在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孤身独处正式他们求之不得的,闲暇则是至高无上的赐予。他们很难视别人为自己的同类。

v. 庸才:根本上,平庸就是由于在人的意识里面,意欲完全地压倒了认识力,以致达到了这样的程度:认识力完全地服务于意欲。当意欲不再需要认识力的效劳时,认识力就停止发挥作用了。通常,完全占据一个人的意识的意欲越低级、自私和彻头彻尾的卑劣,那这个人的外观给人留下的印象就越令人反感。

1. Moi:相由心生啊

vi. 平等权利其实对卓越之士造成了伤害。

vii. 禀赋优异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双重的智力:一重用于应付日常的关系(即关乎意欲的事情),在这方面他们和常人无异;另一重则发挥在对事物的客观把我上面。因此原因,他们过着双重的生活,既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又是置身舞台的演员。而一般的大众则只是后者而已。

6. 关于人所拥有的财产

a. 应把财富视为能够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一纸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

b. 一般情况下,出生于世代贫困之家的人倾向于把贫穷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财富是额外之物,用于享受或挥霍才是理所当然。

7. 关于人的外在表象

a. 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b. 如果有人大声疾呼“名誉高于生命”,那其实就是等于说“人的生存和安适是无足轻重的,他人如何看待我们才是首要的问题”。

c. 在各种训练人的手法当中,加强和培养荣誉感的做法占据了首位。

d. 把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看得太过重要是人们常犯的错误。

e. 在孩童时期,荣誉感就初露端倪;在接下来的青年期和中年期,名誉、骄傲等变的更加明显;到了老年,这方面的欲望变得至为强烈,因为到了老年,享受感官乐趣的能力已大为减弱,一个人已经可以看见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但此时此刻,他并不关心别的,只是专心一意地要给那群凑热闹的乌合之众留下一个好印象。

i. Moi:这个是人性!

f. 隐居有助于找到或恢复真我

g. 虚荣和骄傲之间的差别在于: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价值,但虚荣则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价值。骄傲的大敌——或者说最大的障碍——就是虚荣。

h. 你必须强迫自己接受应有的骄傲。“跟奴隶开玩笑,奴隶就会对你不屑”——阿拉伯谚语。

i. 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的自豪感。民族自豪感暴露出这样一个事实:个体缺乏个人的、能够自以为豪的素质,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也就不至于抓住那些他和无数百万人所共有的东西为荣了。民族自豪感给了他们无法为自己骄傲的补偿。一个人的独特个性远远优于民族性,在一个人身上所显现的独特个性比起国民性更应受到多一千倍的重视。

i. Moi:这里又是西方文化里面对个体的推崇了,从亚当斯密对个人财产的推崇,到叔本华对个体特性的推崇,西方一遍又一遍的论证个体高于集体是一件好事。但是反过来是不是一件好事好像未见论证。

j. 勋章就是汇票,顶替了金钱酬劳,它提取的是大众的看法。它的价值由汇票签发者的信誉而定。

k. 关于名誉:

i. 名誉就是外在的良心,良心就是内在的名誉。

ii. 客观上,名誉是他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主观上,则是我们对于他人卡饭的顾忌。

iii. 名誉感=羞耻感,根源在于:人只有在与他人组成的群体里才能有所作为,因此人会希望别人视他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有用成员,并由此有资格去分享社会带来的好处。在完成自己角色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会发现,关键不在于他认为自己做好了,而在于别人也这样认为。

iv. 没有什么比确信得到了别人的好评更能增强一个人的生活勇气,因为别人的好评向他允诺:众人会联合力量给予他保护和帮助。

v. 和声望相比,名誉的特性是否定的,声望则是肯定的。名誉说明的是:他没有做的不好。而声望择时要去争取的。

vi. 侮辱和诋毁是对名誉实施攻击的手段,应对的唯一对策就是把这种诋毁公开,把诋毁者公之于众。

vii. 女性名誉的训诫格言就是:绝对不能和男人发生非婚姻关系的性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强迫男性结婚——这是他们的一种投降,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得到保障。如果有女人破坏了这条规则,就会遭到其他女性的排斥、驱逐,并被打上耻辱的印记,因为一旦这种行为成为普遍,女性的福祉就会收到破坏。多妻,纳妾,也是女人不得已保护自己的方式啊。

1. Moi:这个逻辑成立的前提是女性要依赖男人获得生活资源,当女性越来越独立,就越可以追求自己的喜好而不需要女性集体的统一。

viii. 中国=高度文明教化的人性,完全不赞同骑士荣誉这种东西。

l. 关于名声:

i. 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名誉,但只有少数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ii. 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建立功绩,或者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其中,建功立业有运气成分,创作作品则没有。

iii. 关于创作作品:有一种方式是整合,另一种是独创。对于有一定资质,但又不出类拔萃的人,可以进行专业化研究对材料进行整合;而出类拔萃的人应该去解答重大的难题。

iv. 对于黑格尔的名声,叔本华评价:它由那些好友集团齐声宣扬,然后得到了空洞的脑袋的回应。

v. 让人们获得幸福的并不是名声,而是籍以获得名声的东西。

vi. 在一个人的生前就为他竖立纪念碑,那就等于说:我们不放心后世去评价他的价值。

8. 为人处世的建议和格言

a. 关于痛苦

i. 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这句话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确是肯定的。每一快感的产生其实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获得了解放。所以,每一种快感都持续相当短暂的时间。

1. Moi:所以,只有痛苦是可感知的,而快乐是因为不痛苦。这条规则教育我们,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而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像佛教了。

ii. 如果能够达到一种没有痛苦,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

iii. 我们不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比如以身体健康为代价去换取虚幻的荣誉。

iv. 我的哲学和教诲:我们的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无需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保佑巨大的期待;无需热切追求这尘世的一切,也不必在意事业的功败垂成。记住柏拉图的教导:“没有什么人、事值得我们过分的操心”。

1. Moi:很佛

v. 真正优秀的聚会无论在哪里都必然是小型的。辉煌、热闹的喜庆场面大都只有空洞的内核。

vi.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询问那些令他高兴的乐事,而应该了解那些让他烦恼操心的事情;因为烦扰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么,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

vii.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至恰到好处的平衡。既不要只看眼前不懂计划,也不要只幻想将来而不脚踏实地做好现在。

viii. 精神的安宁是幸福的基础。我们应该记住今天只有一次,它永远不会再来。但是在我们的想象里,今天又将在明天重现。其实,明天已是另外的一天,它也只来一次。

ix. 我们的视线、活动和接触的范围圈子越狭窄,我们就越幸福;范围圈子越大,我们感受的焦虑或者担忧就越多。因此,我们生活的关系应该尽可能的简单,甚至单调,只要不会产生无聊。

x. 对于那些值得回味的记忆和记录,应该小心保存下来。

1. Moi:为了自己的老年生活

xi.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

b. 关于孤独

i.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完全、真正的内省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得到。

ii. 促使人们热衷于与人交往的,是人们无法忍受孤独。他们内心的厌烦和空虚也驱使他们到外地旅行、观光。

1. Moi:不同意,旅行是可以提高认知的。

iii.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他不喜好与人交往”,就几乎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

1. Moi:也许是我的精神思想价值不够高,我觉得有待商榷,主要逻辑悖论是,一个具有厉害的精神思想的人,也就是智力超群的人,是否也应该具有能够轻易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使得他人感受不到他的疏远感呢?

iv. 孤独、离群的倾向是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对此经验进行思考后的结果,它是我们对绝大多数人在道德和思想方面的悲惨、可怜的本质有所认识以后的产物。即人们身上的道德和智力上的缺陷不足共同联手。

1. Moi:明显的智力歧视

v. 当一个人到了60岁以上的时候,主观和客观上都真正的达到了孤独。主观上,意欲减少,对社交的喜好已经冷淡;客观上,其所隶属的一代人已经所剩无几,世界属于新的、陌生的一代。

vi. 如果一个人处于对别人的有理由的厌恶,迫于畏惧而选择了孤独的生活,那么,对于孤独生活的晦暗一面他是无法长时间忍受的,尤其正当年轻的时候。我给与这种人的建议就是养成这样的习惯: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驳斥一定程度的孤独。这样,要学会不能相信别人,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这样看起来更宽容。虽然生活在众人之中,但他不可以完全成为众人的一份子,他与众人应该保持一种尽量客观的联系。可以把社会比作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是一头扎进去。

1. Moi:这就是我现在无疑了。另外,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中庸。

c. 遭遇不幸时,不要去想事情可能有另外一个结果,也不去想自己本来可以阻止不幸的发生。因为这样只会加剧痛苦。

i. Moi:曾国藩的“既过不恋”

d. 对任何关乎我们痛苦和快乐的事情都应该以纯粹的理性和判断力去观察和考虑,不带情绪,不带想象。情绪和想象只会扰乱判断,徒增痛苦。

i. Moi:曾国藩的“未来不迎”

e. 夜晚不适合思考严肃、尤其是令人不悦的事情。早上则是。

f. 早晨是一天中的青年时候:一切都是明亮、清新和轻松的。我们不应贪睡,或者以没有价值的工作和闲聊浪费这段时间。相反,我们应该珍视早晨为生命的黄金时光。

g. 每一天都是一段短暂的生活:早上醒来就是诞生,晚上睡眠就是死亡和结束

i. Moi:既是曾国藩的“既过不恋”,也是《人性的弱点》中的“live in Day-tight compartments”

h. 在我们处理某一事情时,必须把一切其他别的事情置之度外,在恰当的时间里为某件事情操心、担忧或快乐,其他事情则不予考虑。打个比方说,我们必须有一个存放思想的抽屉柜,在拉出一个抽屉时,其他抽屉保持原位。

i. Moi:曾国藩的“当时不杂”

i. 当我们看到某样东西时,很轻易就会产生一个念头:“呀,如果我能拥有它就好了!”,我们由此感到了欠缺,意欲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了痛苦。其实,我们更应该多想想:“如果失去了某样东西,会将怎样?”

j. 能够从事某样活动,如果可能的话,制作某样东西,或者至少学习某一样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是绝对必要的。一个人的能力需要得到发挥,并且,他渴望看到发挥能力以后的结果。

k. 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

i. 谁要是生活在人群当中,那他就绝对不应该拒绝和谴责任何人——只要这个人是大自然安排和产生的作品,哪怕这个人是一个最卑劣、最可笑的人。我们应该把这样一个人视为既成事实和无法改变:这个人智能表现出他这个样子。要在人群中生存,我们就必须容许别人以既定的自身个性存在。“生活,也让别人生活。”

ii. 我们应让自己习惯于这样的看法:别人拂逆我们的心意,妨碍我们的行动,但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一种严格的、发自他们本性的必然,这与物体活动所根据的必然性一般无异。所以,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

iii. 令人惊讶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性情方面同声相应抑或大相径庭,会在人们的谈话中非常轻易和迅速地显示出来,哪怕在每一个微笑的细节,都让人感觉得到。

iv. 喝酒是给一个聚会团体引入普遍一致情绪的惯常手段。

v.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看到自身之外的东西,因此,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这也是他人不可改变的原因。

vi. 一个人在等待,亦即在他坐着无事可干的时候,如果不是马上拿起手头上随便任何一样物件——手杖、小刀、餐叉等——有节奏地敲击起来,那么,这个人就能获得我的尊敬,因为这个人起码有可能在思考事情。

vii. 拉罗什富科说过,很难在高度尊敬一个人的同时,又非常喜爱他。所以,我们只能选择要么获得别人的尊敬,要么得到他们的喜爱。别人对我们的喜爱总是出于私心,虽然个中原因因人而异。

1. Moi:比如大家都喜欢狗。

viii. 别人对我们的尊敬是我们强行从别人那里、违背他们的意愿获得的,所以,别人通常都把自己的尊敬掩藏起来。别人的尊敬能够给予我们内心更大的满足,因为它与我们的价值紧密相关。

ix. 常人在一方面和小孩相似:如果我们娇惯他们,他们就会变得淘气、顽皮。所以,我们不能太过迁就和顺从任何人。一般来说,加入我们拒绝借錢给一个朋友,那我们不会失去这个朋友;但如果我们借钱给他,那我们反倒很容易失去了他。

1. Moi:看来不要借钱给朋友是四海皆准的真理。

x. 一个人会忘记一切,绝对所有的一切,但却不会忘记他的自我,他的本性。性格是绝对无法改正的。

xi. 藏拙遮丑是可以的,但冒充优越却没有理由。造作的行为总会引起别人的鄙视。首先是因为它造假和欺骗,这样,它就是懦弱的行径,因为欺骗源自恐惧;其次,造作是我们对自己的自我谴责和贬低,因为我们试图显示出一副我们认为比自己更好、但我们其实又不是的样子。

xii. 眼睛的本质就是往外看的,它并不能看到眼睛自身,所以,注意和批评比人的缺点是使我们意识到自己不足的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我们需要一面镜子。

xiii. 一个本质高贵的人在年轻的时候以为:人与人之间重要的和主要的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是理念性的,换句话说,这些关系基于人们相同的气质、思维、情趣,等等。及至年长以后,他才意识到这些关系和交往是现实的,亦即以某种物质利益为基础。

xiv. 真实不虚的友谊有着这样的一个前提:对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种强烈的、纯客观和完全脱离利害关系的同情。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真正与我们的朋友感同身受。但人的本性却与这种做法格格不入,所以,真正的友谊就像那些硕大无朋的海蛇一样,只是传说。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联系当然主要建立各式各样的被隐藏起来的自私动机之上,但某些这样的联系也包含了点滴的真正友谊的成分。这样,它们就得到了人们的美化和推崇。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把这些联系冠以友谊之名也不无道理。

xv. Loin des yeux, loin du coeur.

xvi. 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

xvii. 如果一个人在谈话的对方身上观察和感觉到了某种智力上的优势,那么,这个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对方肯定也在同等程度上观察和感觉到了自己在智力上的劣势。

xviii. “唯一能够取悦别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以最傻呆的动物的外皮。”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其实就是间接地指责比人的愚蠢和无能。

xix. 每个人都会出于天性靠近会给他带来优越感的物体,犹如他本能地走向阳光或挨近一个火炉一样。那么,这样的物体,对男人而言,就是精神思想素质明显低劣的人;对于女人,就是相貌不如自己的人。

1. Moi:这是我的缺点,倾向于获得优越感。要学会和喜欢与比自己优秀的人相处。

xx. 我们信任和透露秘密给比人,大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懒惰、自私和虚荣。懒惰,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去做考察、发现的功夫和保持警觉,而宁愿信任别人。自私,是因为谈论自己的需要引导我们把一些秘密泄露给别人。虚荣,是因为我们谈论的事情时我们引以为豪的。虽然如此,我们却仍然希望别人尊重我们给予他们的信任。

xxi. 保持礼貌就等于我们订下一条闭嘴保持沉默的协议:我们都将互相忽略和避免责备对方在道德上和智力上的缺陷。这样一来,我们的缺陷就不会轻易暴露出来,对大家都有好处。

1. Moi:看来,礼仪之邦的言下之意还是“粉饰太平”啊

xxii. 礼貌的言行就像假币,在使用假币时也吝啬、小气就是不智的表现,而慷慨施与则是聪明的做法。

xxiii. 一旦礼貌要求我们必须向所有人显示最大的关注,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又不配受到如此关注,那么,保持礼貌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任务。这样,我们就必须装出一副对他人很感兴趣的样子,而事实上,如果用不着理会他们,我们的心情就会愉快很多。如何吧礼貌和自傲结合起来是一件极其讲究技巧的事情。

1. Moi:很多成功学都说要对他人感兴趣,看来是件反人性的事情,能做到的话就与众不同了。

xxiv. 判断我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我们都不应以别人为榜样。

xxv. 在与别人谈话时,我们不要试图矫正别人。

xxvi.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在说谎的时候,我们应该假装相信他所说的话;因为这样他就会变得放肆大胆,就会更加有恃无恐的说出谎言而最后拆穿自己。但如果我们发现他的话部分地泄露了他其实想掩藏起来的真相,那我们就应该装出一副不相信的样子。由于受到这样的抵抗刺激,他就会调动其余的真相以应战了。

xxvii. 阿拉伯谚语:“任何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要告诉你的朋友。”“秘密没说出去之前,它是我的囚徒,如果说了出去,我就是它的囚徒。”中国谚语:“沉默是金。”

xxviii. 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对他人怀有敌意,但必须永远记住:人的性格是不会改变的。无论何时,把一个人的性格中的劣性忘掉就跟扔掉了我们千辛万苦挣得的金钱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与人过分亲密和与人结下愚蠢的友谊。

xxix. 在言辞或者表情流露出愤怒合乎憎恨是徒劳无益的,既不智和危险,又可笑和流于俗套。所以,除了在行动上,我们不可以表现出憎恨或者愤怒。我们越能成功地避免由话语和表情上表示愤怒,就越能成功地通过行动把它表现出来。

l. 对于命运和世事的发展所应抱有的态度

i. 这世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相信运气至为重要。我们的一生可比之为一条船的航程。运气——顺运或者逆运——扮演者风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进我们的航程,也可以把我们推回老远的距离,我们的努力和挣扎只是发挥着桨橹的作用。

ii. 很多时候,我们比自己所相信的更加愚蠢,但在另一方面,则比自己认为的要聪明。事过境迁以后,我们才会做出这个发现。

iii.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时间的作用,以及事物昙花一现的本质。所以,对于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要马上清晰地想象到其相反的一面。因此,在富裕时看到落魄、不幸,从友谊想到反目成仇,在风和丽日时想到电闪雷鸣,从爱看到恨,从信任和坦白看到背叛和悔疚,等等,反之亦然。这样做会使人们永久地增进那真正的、人世间的智慧,因为我们会变的凡事深思熟虑,不会轻易地受骗上当。

iv. 谬误总是产生在从事物的结果推究其原因的过程。

1. Moi:因为是充分而非必要条件,逻辑不通

v. 帮助我们以镇定自若的态度接受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幸和灾祸的最佳方法,莫过于确信这一真理:“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必然的。”

vi. 对于我们的幸福,勇气是一种非常关键的、仅次于聪明睿智的素质。

vii. 伏尔泰:“在这世上,我们只有挺着剑前行才能取得成功;我们死去的时候,手上仍然紧握着武器。”

m. 人生的各个阶段

i. 伏尔泰:“一个人如果没有他那种年龄的神韵,那他也就会有他那种年龄特定的种种不幸。”

1. Moi: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

ii. 在童年期,我们更多地市处于认知,而不是意欲的状态。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在生命这最初的四分之一时间里,我们能够享有喜悦之情。

iii. 我们在童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对事物的接触和经验构成了以后所有认识和经验的固定典型和类别。以后的人生认识和经验都会被纳入既定的类型,虽然我们并不总是清楚意识到我们这样做。因此,在童年时期我们就已经打下深刻的或者肤浅的世界观的坚实基础。我们的世界观在以后的时间里会得到拓展和完善,但在本质上却是不会改变的了。

1. Moi:童年是一生的形式。

iv. 所有的事物作为客体,亦即纯粹作为表象而存在时,毫无例外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当这些事物作为主体存在时,亦即存在于意欲之中时,却都沉浸在痛苦和悲哀之中。

1. Moi: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作为客体时,你不需要它,它没有进入你的意欲,展现在你的认知中的更多是它美好的一面和你的幻想;当它变为主体时,你需要它了,它进入了你的意欲,带来了拥有和得失以及其他缺陷,痛苦便随之而来。

v. 在青年时候,如果人们能够及时得到教诲,从而根除这一个错误见解,即认为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尽情收获,那么,人们就能获益良多。

1. Moi:还是那句话,人生本来就是苦难重重,也要告诉孩子。

vi.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长与人应接、打交道;因此,在进入社会人际关系时,能够驾轻就熟,那么,从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虑,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它预示这个人属于平庸之辈。但如果在类似的人际关系中,一个年轻人表现出诧异、惊疑、笨拙、颠倒的举止和行为,那反而预示着他具备更高贵的素质。

1. Moi:对这句话心存怀疑,尽管我是后者。

vii. 我们的智力本来就有欠完美,我们的记忆何尝不也同样如此。我们学到的东西需要温习,过去了的事情需要回想,只有这样,这两者才不至于慢慢沉没于遗忘的深谷。但是,我们不会刻意追思不重要的事情,通常更加不会回想不愉快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要把这些事情保存在记忆中,追思和回想的做法却是必须的。首先,不重要的事情永远不断地增加,这是因为很多在开始时显得有意义的事情,经过多次不断的重复,逐渐就变的没有意义了。因此,我们更能回忆起我们的早年,而不是在这以后的时光。我们生活的时间越长,那值得我们以后回想的有意义和重要的事情就越少。

viii. 许多令人不愉快的事情都被我们忘掉了,正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和令人不快的事情缩短了我们的回忆。

ix. 至于生命力,我们在36岁以前,就好比吃利息过活的人:今天花去的金钱,明天又能赚回来。但是,过了36岁的年龄以后,我们就更像是已经开始动用自己赖以生活的本金了。

x. 一个人的性格看上去会跟他的某一个人生的阶段特别和谐一致。这样,到了那一特定的人生阶段,这个人就显示出他最好的面貌。某些人在少年时代招人喜爱,但这种情况随着时间消逝而去;一些人在中年特别活跃、能干,但到了老年以后,却变得一无是处;也有不少人到了老年才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他们既温和又宽容,因为到了此时,他们更富于人生经验,为人处世更加泰然自若。

xi. 人只是在年轻时才充满意识地生活,到了老年,人只带着一半的意识继续活着。岁数越大,生活的意识就越发减弱,事情过去后留下的印象越少。

xii. 只要我们能够保持身体健康,那么,总的来说,到了后半辈子,生活的重负的确比在青年时期有所减轻。因此人们把着一段日子——即在出现高领衰弱和多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名之为“最好的时光”。

1. Moi:夕阳红

xiii. 在青年时期,我们的直观占据上风,但在老年期,思想却把牢了统治的地位。因此,前者是创作诗歌的时期,而后者却是进行哲学思考的时候。

xiv. 在青年时代,一个精神素质出众的人就已经着手为他那独特、原初的观点和认识积累素材,也就是说,他为自己注定要给予这个世界的奉献做搜集功夫。但必须假以时日,他才可以成为能够处理这些素材的主人。

xv. 最奇怪的事情就是只有当生命临近完结之时,我们才真正认清和明白了我们自己、我们真正的目标和方向,尤其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和他人的关系。我们接受了我们的位置——那通常,但并不总是,比我们原先设想的位置要低。

xvi.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人们仍然受到性欲的影响,或者受到这一魔鬼的摆布操纵,那么,性欲所造成的没完没了、花样繁多的忧郁及产生的情绪冲动,就会使人总是处于一种轻微的精神错乱之中。只有在性欲消失了的时候,人才会变得理智。

xvii. 贫穷之于老年却是一大不幸。加入能够祛除了这种不幸,而我们又能够保持身体健康,那我们的老年期就算得上是一段相当不错的生活了。生活的舒适和安定是人们的首要需求,因此,老人们比起年轻的时候更加喜爱金钱,因为金钱是失去了体力的代替品。

xviii. 印度《吠陀》中的《奥义书》认为,人的自然寿命是100年。发现只有活过了90高领的人才可安详地死亡,而在这岁数之前,人们只是过早地死于疾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25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5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77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62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88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17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66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6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6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4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2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3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