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自传》有感 (四) 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成员 董雅凤

第四阶段是晚年——“盛世自沉说再见”

      老舍自美国归来,确实被新中国的新气象感染。幼年在吃穿间挣扎,中年在战乱里逃亡,现在,他看到社会秩序井然,人有为人的自尊。这是他以前断不敢想的。

        可是他也惶恐。毛主席提出:文艺要服从于政治。老舍自感以前在资产阶级圈子里混的太久,他的思想、生活、作品都已慢慢瘫痪。今后该何去何从,老舍思虑万千。政府把首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颁给他,更是令老舍激动又惶恐。他必须写出更多能代表人民的文章才不辜负党的重托。于是,有了话剧《龙须沟》。有了很多歌颂新中国的文章。

      只是此时的老舍,每写完一篇文章都要找好几位朋友帮他审核,力求在思想上端正积极。改了七八遍后还不行的,索性就大方的扔掉。这些畏手畏脚的刻意,或许连老舍自己都没意识到已经给了他数重压力。形势越来越微妙,老舍在“文联主席”的位置上也越来越凉。迷茫的他越发勤奋,写了很多类似于“改造思想”、“向人民学习”的文章。但我想,这都不是真实的老舍。

      晚年真实的老舍出现在葛翠琳的文章《魂系何处——老舍的悲剧》里。这一篇文章,葛翠琳以燕京大学毕业生的才华文笔和老舍先生贴身秘书的独特细腻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爱有恨的真实老舍。这篇文章真实还原了老舍在生命晚期所有的迷茫、冷落与打击。

      “创作实践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老舍感到很苦闷。他熟悉的人物不能写,需要他写的人物他了解不深,而他又非要写出成功的作品来。”

      “这一次,老舍文学创作上又没获得预期的成功。文学界对这部作品也颇冷淡。老舍心情沉闷。”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是五六十年代人们很熟悉的警句。 如果从自然规律理解这话的寓意,是很富有哲理的。台风拔起老树,巨雷劈倒大树,并非少见的情景。大树老树虽然根深枝繁叶茂,但它对风的阻力大,树冠高挺,触雷遭电击首当其冲。大自然给予人类很多启示。”

      老舍先生因其文学成就在北京市担任文联主席一职。他一人身上有大家羡慕的很多头衔,荣誉和职务,当时恰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他真实又追求真理,不愿说违心的话,不愿融入志向不同的圈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