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散记序——帝都的没落

小石头暑假想去西安。看了下高铁,去西安正好经过洛阳,于是决定先去西安,返程去洛阳看看。

两都渊源

做行前功课时,我梳了一下西安和洛阳的建都史,竟然发现在公元前后的两千年历史长河里,这两个城市无疑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难分伯仲,没有之三。甚至可以说,自周代至唐代,每个大一统的朝代,都发生过在两个城市间迁都或建陪都的情况。

古长安

先看周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营建丰京和镐京,并称“丰镐”,在今天西安。同时兴建东都洛阳。公元前770年,因西戎入侵,周平王放弃关中地区,东迁洛阳。

秦统一六国,都城咸阳,虽不属于今天的西安,但当时管辖范围基本包括古长安城。据考秦代把洛阳作为陪都(《舆地志》:盖秦虽都关中,犹仿周东都之制,建宫阙于洛阳。)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先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公元8年王莽篡汉,欲迁都洛阳未果。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改为雒阳。至汉末,可怜的汉献帝被大臣挟持,数次在洛阳和长安之间逃跑。

265年,司马炎于洛阳建立西晋。晋末匈奴攻破洛阳,313年晋愍帝司马邺迁都长安。

经历南北朝大分裂,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中国再次迎来大一统。 606年,隋炀帝迁都于洛阳。

617年,唐朝定都长安,长安见证了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将洛阳定为东都,并且大部分时间到东都上班。33年后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705年太子李显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706年还都西京长安。904年,朱温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拆毁长安。

关中霸业

西安所在的关中,指秦岭山脉以北和万里长城以南地区,因位于群关之中而得名。东有函谷关,西有萧关,南有大散关、武关,北有金锁关、秦关。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关中之险。

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三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古代关中土地肥沃、河流众多、气候适宜,是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这说明了关中之富。

一个既险且富的地方,自然是作为都城的上上之选。特别是在一个王朝刚刚成立的时候,政权不稳,军事更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丝绸之路

汉朝和唐朝,通过定都长安,开辟丝绸之路,有效控制和经营西域,并把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扩散到了整个欧亚大陆,也成就了中华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两个盛世。

反观之,西楚霸王项羽灭秦以后,没有选择定都关中,而是一把火烧掉阿房宫,选择离家乡近的彭城(今徐州)为都。项羽有句名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而击败项羽的刘邦,正宗的徐州人,最终选择定都长安。不得不说,刘邦在政治眼光上实在远胜项羽。

何以洛阳?

如果放弃长安,在东部选一个城市作都城,有很多选择,为什么偏偏是洛阳?

1963年深秋的一个上午,宝鸡村民陈湖家后院土崖被大雨冲塌了,次日在土崖中发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扛回家用来装粮食。两年后,因为生活拮据,陈湖将这件青铜器连同一些破铜烂铁以30元钱的价格卖给废品收购站。再后来宝鸡博物馆用30元买下了青铜器,这就是国宝重器——何尊。何尊底部有122个字的铭文,记录了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新都的事迹。在铭文中,把洛阳称为天下的中心。

洛阳最大的优势是连接中原。自关中进入华北平原的陆地通道,位于秦岭与黄河之间,是一条狭窄的通道,依崤山而建函谷关。出函谷关进入洛阳盆地以后,一直到山东地区,再无大山阻隔。广大东部地区富饶的土地、丰富的物产可以通过河网轻易运送到洛阳。所以在帝国稳定以后,统治者往往选择营建东都,作为经济中心。

隋朝开通大运河,进一步提升了洛阳的经济中心地位。隋炀帝京杭大运河,最初显然不是为了建设京津冀和长三角经济圈,也不是预料到自己将来兵败方便通过运河逃到江都(扬州)。农耕时代,吃饭大于天,通过大运河可以顺利把华北平原和江南地区的粮食顺利运到东都洛阳。

洛阳以东,还有很多城市,包括后来北宋的汴梁。但整个华北地区有个最大的隐患,那就是黄河的泛滥。 中国人对水患有着刻骨的记忆,大禹治水是中国人与自然抗争的最早记忆。在有记载的2500年里,黄河缺口593次改到26次,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所以从防洪的角度来说,洛阳再往东,就不合适建都了。

黄河变迁图

而再往南方,广大江南地区虽然富庶,但一来无险可守,二则作为都城也无力控制广袤的北方和西部,只有丢了疆土的败君才会被迫偏安江南。

王城没落

907年唐朝灭亡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东移。元明清三代,除了明初定都南京以外,其他均选择北京作为都城。无论西汉还是洛阳,再也与国都无缘了。

造成这种结果的背后,有个最大的变化。在元代以前,中国的疆域是不出长城的。 纵使汉唐两朝国力强盛,经略西域,但也没有染指草原。归根结底,中原王朝还是农业文明。而蒙古人和满族人,发源地在草原和关外,在他们看来北京已经非常中心了。明代因为靖难之役,朱棣迁都北京,但是这个时候农业文明的劣势也显现出来,导致整个明代,天子守国门。

大运河

洛阳失去了东都的地位之后,大运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隋代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洛阳是漕运枢纽。到了元代,在水利专家郭守敬领导下,开凿京杭大运河,洛阳彻底失去了水上交通中枢的地位。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城市也因漕运而繁荣,北方的天津、德州、沧州、临清等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东南地区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也成为繁华的都市,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东南四都”。

城市的兴衰,时也,势也,命也。

(二零二四年七月于苏州,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