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临睡前,偶然打开医学时间这个app,公开课中的手术视频,看了浙大医学院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梁廷波团队的几个肿瘤摘除手术的集锦,以及一些个骨折、植皮手术。我骨折过,想看看人家怎么做手术的,换位思考一下。
画面血腥异常,就这么一个门槛,使多少人止步于前,少了发现新知的机会。于我而言,直接看视频,眼见的镜像神经元的直接刺激,确是在开拓我的知识边界。于是硬着头皮,试着理解手术操作的技术过程,观察他们的操作,这也是见识的一种,见到了,就是进步的前兆。视频中显示的名词,不懂的,先Google一下。养成这个不懂就先问google的习惯,犹如一个比孔明还知识广博的助手秘书,为我所有,那有啥不敢学的?
就这么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些,就已是震撼不已。脑子里咕隆咕隆地,几乎无头绪——昨晚所看,找不到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既有存量可哪些连接的地方。可见,这医学的领域,我是多么的无知和忽视。没有了这种认识,就对医药、医生、手术,有不切实际的幻觉——觉着生了病,也不怕,医院一趟,就好了。反过来,平时就更糟蹋自己的身体了。要是看了那药物动力学、手术的取舍,还敢平时不注意身体么?
医学,特别是外科,是一种技能的练习,除了理论的学习之外,不可或缺的是实践操作,才能说是熟练掌握了。且与工艺雕刻师不同的是,外科手术可没有那么多的试错机会。外科医生的精进,是小心翼翼地,一步步的从助手、小手术……由易及难地进阶。
真实地感受到,长在我们身上的各器官,一些是成双的,一些是单个的;
一些是可摘除的,而另一些却不可或缺。成双的,似乎是可以拿来给系统做备份;而有一些单个的器官,在少了之后,作为有机体的人,也似乎能活得更好。老来摘除前列腺,能延寿乎?医用的器具,比如微创,是怎么一步步演化、更新的,还有最近比较火的达芬奇机械臂,这都能研发出来。生产厂家是怎样参与到手术的过程,有没有可能更快的更新方式?可否借鉴互联网的工作方式,生产厂家更多地参与到手术中,小步快跑的最小可行产品的更新方式,去改进器械。
珍惜自己,加强锻炼,不要等到自己躺在那手术台上。还偶然意识到,我的这架身体的“机器”,它的内部运行,是多么规律地震颤。
我们自己,每天都带着一个工厂的“生产线”上下班的。俯瞰自己的肚子以上、颈部以下的部分,神奇于它的律动与自顾自地运转。习惯了被驱使、被勃动,当它偶有“生气”罢工的时刻,我们就遭了秧,精神的你就得受制于肉体的你的bug而苦痛不已,就得去寻医问药,补一补这人体“生产线”上的窟窿漏损。
人体图谱: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第2版)[Atlas of the Human Body:Anatomy,Histology],下单翻书脑补去啦。英文医学词汇太多了,只好求助于翻译。
比较搞笑的是,jd.com医学图书的畅销榜,居然是这些个鸟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