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见了一些事,让我很感到有些迷茫。
公司有一个30岁+的设计师男同事,在妻子、父母、岳父岳母的压力下,贷款买了一套八十万左右的房子,而且在没有跟他商量的情况下,就给了一万还是两万定钱。他没有积蓄,妻子暂时没有工作,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
就这样,一个30岁+的男人拿着一万出头的工资,还着每月几千块的房贷,还有家用与学费。
有几个同事是他的好朋友,在跟他分析这个决定的利弊,其中一个女同事听说后,开心地恭喜他也成为了“有房一族”了,他一句话没说。
我突然切身感受到,人类的悲欢当真是一点都不相通。
后来他的朋友也来了公司,他的朋友原本是月薪两万的设计总监,在疫情之下被裁员,现在也只是做着一个普通设计师的工作,拿着少了一半的薪水。
我看着他们,我会很害怕,等我到了三十多岁,我可能也会跟他们一样。
他们有经验,有水平,但是对企业来说,他们的性价比随之年龄增长不断降低,如何拼得过新来的、性价格比更高的、刚毕业的、极具创意的设计师?
难道怪他们不够努力?怪时代发展太快?怪社会内卷化越来越严重?
我闲来无事会去Boss直聘看招聘信息,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想看看我这个行业的岗位需求发展成什么样了。
抛开越来越多的要求,和轻微浮动的薪资,唯一不变的,就是年龄的要求。
“35岁以下不要”。
然后我去看了别的行业,别的岗位,除了管理层岗位,一些需求量大的技术岗都不要35岁以上的,甚至是30岁以上的。
看到这里,我能想到或许会有人这么说:
“30岁以上的人大多都有点小钱了,要么自己做生意,要么升职到了管理层,所以那些岗位才会不要30岁的人。”
我只想说一句:放屁!
管理层岗位比起普通岗位少太多了,不是每个三十几岁的人都有积蓄,有机会有能力成为管理层,三十几岁为生活奔波的人多了去了,这就是现状。
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很多快递员、外卖员这种体力活大多是三四十岁的人在干,现在我大概可能知道一点了。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收割机器,即使出生率在不断下降,但中国目前最不缺的依旧是人,年轻人不断冲向社会各个岗位,在资本的压榨下,这些年轻人被赋予最具性价比的“标签”,击打甚至还没有成为“前浪”的“后浪们”。
然后社会就自动把这些人剔除出去,让这个机器以更快的速度运转。
这些还没有成为“前浪”的“后浪们”,在我眼里,就是那些三十岁出头的人。
如果放在爸妈那个年代,一个人的30到40岁是事业的黄金年龄,我从小也是这么被教育的,但是现在呢?
一个人毕业了,从学校里走出来,要把老一辈三四十年的事业发展期压缩到十年甚至是十五年,还被要求在这期间获得足够多的财富,甚至要比老一辈还要多。
时间变短了,要求变高了,被剔除出去的人,大多成了我们身边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滴滴司机、物业保安。
我在微博评论里看到这样一句,“那些互联网人还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才被年轻人顶替的,说白了还是他们本身就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我想说句实在话,我看到的一些同事,他们真的很努力,在自己的行业苦苦钻研,但是个人的努力,怎么抵挡得过社会的发展速度?
我们所看到的成功人士,万分之几中才会出来的一个,而这个又得遇上怎样的契机才能达到现在的成就?
他们的成功固然值得尊敬,但是一个社会的是否健康发展看得还是普通大众的水平,普通大众到了30多岁,很多人社保都没交齐,就已经被行业年龄所限制,还得养着五六十岁的爸妈,这看得到希望吗?
资本的逐利性,不会考虑这些,他们只会考虑怎么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大的价值,哪怕是员工。除非你能进入到他们的“体系”当中。
写到这里,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在贩卖焦虑。
这篇文章焦虑吗?我承认,我写着都焦虑,因为这是真实发生在我身边的事,而且极有可能还会发生在我身上。
我在贩卖吗?我暂时没有因为公众号获得任何利益。
如果任何真实的事情表达出来就算贩卖焦虑的话,那大媒体的报道岂不是天天贩卖焦虑?
我知道现在大部分人都被这个内卷化的社会逼迫得喘不过气,根本不愿意看到这些令人害怕、烦躁,引起负面情绪的内容,只想在忙碌紧张的生活中稍微呼吸一下轻松的空气。
正因为如此,许多娱乐性质的东西都出来了,很多人从稍微呼吸一下变成了被娱乐充满、占据,甚至是侵蚀,逐渐不愿去思考、去正视这个社会的现状甚至是自己的发展到底有多少危机。
老祖宗说的“居安思危”不是假的。
如果我说我今年26岁,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开始骂我压根儿就不配展开这个话题?
我离30岁还有四年不到,却已经被真实的30+人生所震撼到。
我跟我的朋友聊起这件事,她们大多会说我有点杞人忧天,但最后都在感慨依托互联网的行业都难以长久(除了大厂),要么就是更新换代太快。
四年时间对我来说太快了,自从生了孩子,才知道我的每一天就算掰开两天来用都不够的,相信很多人也会有这种感觉吧。
我看了很多互联网技术岗大佬们的回答,我大概会觉得下面内容这些对30+或35+人生的破局有点用。
1. 保持理智。
理智地选择自己今后的路,是选婚姻家庭,还是选发展事业。
因为很多人在结婚之后,没办法在有房的地方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有房。
这也是我现在最纠结的一件事。
选定道路后,理智地过好每一天,这样子或许很累,但人的适应性远超你的想象。
放弃不必要的奶头乐,开始锻炼,合理饮食,调整作息,保持头脑清醒,不断学习,对着目标走下去。
2. 打造自己的亮点,要么是技术壁垒。(这种情况大多针对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的大众)
除了一些年纪越大,越受尊敬的技术性、学术性岗位,一般的基层执行岗和初级管理层,免不了要过35岁这道坎,其实只要真正是有技术的,有极强沟通能力的,大多不会被KO掉。
打造自己的技术壁垒,提升竞争力,起码要做到一个25的年轻人不会轻易触及到你的技术与眼界,35岁的人,要有35岁的阅历与底气,其实就是“牛逼的资本”。
我也想当这样子的人。
3. 到了30岁+,得有自己的资源了。
我们一直处在一个很看重关系的社会,手上的人脉资源有时候比自身的专业更值钱。“一个能力强的人被有关系的人顶下去了”这种事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了,当我们在极力吐槽这种走关系走后门的人的时候,其实想想,如果我是那个可以走关系的人,我得多爽。
我不是推崇这种做法,只是积累自己的资源与人脉,对于以后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我爸,我爸就是踏着房地产飙升的浪潮富起来的,他在房产、装修这方面的人脉资源也不少,小时候,我们家的很多事都是靠着我爸的一些朋友、甚至是朋友的朋友去帮忙的,那些叔叔阿姨我到现在还记得,但现在我爸年纪大了,不怎么走动了,这些资源也就慢慢散落了。
4. 有钱的,就去做生意单干吧。
这条针对手里有点钱,有点资源的人,不管是利用自己的专业去赚钱,还是利用家乡的优势,亦或是跨行业,只要自己当了老板,大多就不会被企业所牵制了。
5.即使是总监或者是高管,也会有中年危机。
公司楼上一个40岁的总经理,2019年开业时候,壮志踌躇,誓要挣到一个亿,2020年,我看到他在加班直播卖减肥产品,他说得依旧那么有趣,很会调动氛围,但是可以看见,他真的老了很多。不到三个月,离职了,业绩做不上来,原本十几个人的创业公司,现在只剩下四个人了,也不知道能够撑多久。
一个在知乎的互联网大佬说:即使是高管,也要有Plan B。
企业对员工的感情始于能够创造足够多的价值,当你不能再为企业获取利润,一脚踢开是很简单的事,即使老板舍不得,但是老板的钱包是很舍得的。
没人会跟钱过不去。
6.如果你是编制内的,那就比一般人要简单得多。
很多人说30多岁下岗了就去考公务员,有人做到了,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机会的。我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我志不在此,我总觉我还能打,等我被社会锤到连妈都不认识的时候,我估计就老实了。
我这种“年轻人”,大概就是有这种“贱骨头”吧。
通过我对身边三十多岁的朋友的沟通,我目前能做的,就是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稳固我的PLAN B,努力减肥,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加油吧,所有80年代、90年代的“后浪”们,愿我们都能在35岁,甚至是40岁的时候站在自己心仪的位置上,彻底改变做韭菜的命运。
(公众号:阁楼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