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约好出去吃饭。
几个同事叽叽咕咕地在门口说笑个不停,等我走过去,他们又都屏声静气了。我奇怪地看着他们,问:“说我什么坏话呢!”其中一个姑娘说:“没有,主任说他要单独请你吃饭。”
这话一听就有故事啊,不妨顺手推舟:“好呀,现在就走。”
“主任是说他只敢和你一起吃饭。”
这么解释我就明白了,但还是有人要画蛇添足:“他是怕传绯闻。”
哦,我已经老到不会传绯闻的年纪了。
这是一个年轻人的时代。不管你自己有没有觉得衰老,只要你比他们大一点,哪怕是七八岁,就会有人旁敲侧击地暗示你,到时候了,你的人生不过如此了,该是退出和放弃的时候了。
十年前,有人和我谈起一个比她大六岁的女子时,就这样说过:那个老女人如何如何。虽然不是说我,但我同样比她大了几岁,听着这话,心里颇不是滋味,觉得“老女人”三个字从一个年轻的女子口中说出来,格外刻薄寒凉,甚至有恶毒的意味。
前几天,在一则新闻报道中,一句“生于1988年的中年女子”,在网络上引发了一片哀叹。也难怪,三十岁左右,不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吗?如果这就到了中年,那四十五十的时候该是老年了吧,七十八十又该称呼什么呢?
都说尊老敬老是传统美德,但在今天,“老”实在不是一个褒义词,尤其是对女人来说。过了25岁就被视为“剩女”,过了40岁就该去跳广场舞。在职场,你的资历就是你的弱势,你的经验都是过时的鸡肋。不必再怀有野心,不必再想着要创造新天地,那会被人暗地耻笑的。社会舆论希望你默默接受“老了”的现实,承认自己已经百无一用,最好还有一点自怜自伤,或隐或现地表达出对年轻的艳羡,然后,他们回馈你一点居高临下的同情,才算心满意足。
多少人因此破罐破摔,向别人定义的“老”递上投降书,像齐天大圣孙悟空被套上了紧箍咒,渐渐沦为别人口中的“老女人”,暮气深沉,不思进取,活得畏畏缩缩,低声下气。想想以后的几十年都要这样度过,真是不寒而栗。
据说王朔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80后”的新生代作家会不会取代老人?他回:“年轻算屁呀,谁没年轻过?你老过吗?”
对那些要给你套上一个紧箍咒、还要喂你一碗迷魂汤的“衰老指令”, 这才是应该有的样子。如果听凭别人“说你老你就是老,说你不行你就是不行”,当真把自己以后的希望都给剥夺了,只剩下灰头土脸的煎熬和惨淡,活着还有什么趣味呢?
时间是公平的,它会带走肤如凝脂的青春洋溢,也会带来巧笑倩兮的优雅从容。年轻不是骄傲的资本,只有善加利用的年龄,才会显示出了不起的神力。谁也没有资格规定,到了什么年纪,就该放弃追求与梦想。
年轻和年老之间,相差的不是岁月,而是对自我的坚持或放弃。人生是漫长的翻山越岭,有逶迤婉转的美不胜收,只攀爬几座小土坡哪里够呢?无论什么时候,哪怕过了八十岁,只要自己愿意,依然可以对世界抱有天真与好奇,依然可以去相信,去尝试,去爱,去恨,去浪费人生。因为经过了时间的酝酿和沉淀,我们懂得知足,也不轻言放弃,虽有心酸,却更温柔英勇。正是怡然自得的好时辰,谁有空去在乎年龄呢?如果有人对此不满,就把王安石的《虎图》送给他:“想当盘礡欲画时,睥睨众史如庸奴。神闲意定始一扫,功与造化论锱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