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烦恼: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变得“暴力”起来,很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爱争抢玩具,经常打人、咬人。其实,宝宝打人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我家孩子4岁,今年9月份正式入园,这两天幼儿园让上亲子班,以前一直觉得孩子胆子小,小朋友打他也不敢还手,没想到进了到幼儿园,小朋友如果做的事情不对,他就会出手打小朋友,大家排除玩游戏时,他也会去推前面的小朋友,如果人家反抗,他也会出手打人家,我问他为什么要打小朋友,他说他想当第一个带头的,我就说那你要怎么才能当第一名呢,是不是应该第一个吃完饭,第一个去排除洗手、喝水,要做游戏时也第一个去到老师那里排队呢,他不说话。请老师指教,关于孩子出手打人应该怎么去引导他。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宝宝打人并无恶意,只是宝宝想要表示友善,想跟人交流,但是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2.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动手打宝宝,孩子便会模仿大人的做法,也动手打人。
3.看电影、电视、动画片上有大人打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4.孩子没有学会正确情感宣泄的方法。
5.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那么,宝宝打人后怎么办呢?
1. 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要严肃地告诉他打人是不可以的,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表达情感的方法,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2.换位体验,让孩子体验疼的感觉,体会到打人是疼的,你不喜欢别人这样对你,别人也不喜欢你这样对他。
3.不要过分强调打人,平静的对待孩子打人事情,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要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要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4.多陪伴孩子,宝宝渴望得到家人的陪伴,打人引起家长的注意,才会打人。平时多关注宝宝的需求,一是要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他的能力。
5.教会孩子运用正确的方法宣泄情绪,用嘴巴说出来,而不是用动作做出来。给孩子提供一个可选择的替代攻击、倾述的对象,例如:小动物,涂鸦画板等。对于学会说话的孩子们来说,使用语言是一个替代武力的好的建议。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不要打小朋友,可以说“让我玩玩你的玩具”。
宝宝们的情感和行为变化是很大的。他们常会从友好变成攻击,从善良变成残酷。如果打别人是宝宝偶然发生的行为,那么父母就应当弄清事情的原委,并承认隐藏在宝宝攻击行为之后的情感(常常是因为气愤)。如果宝宝的攻击行为是经常的,那么父母就应当反省一下自己,看看是否有上面题到的宝宝打人的几个原因。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