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操课堂笔记(5)

    “心理”不是“心理学”的略语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通过大脑的活动将客观外界事物变成映象,这种映象从外部看不见、摸不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在这里心理是本体,心理学是名字是一门科学。就像管理和管理学不同,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在课堂上老师敲着桌子说,这是一张桌子,当我说桌子时我指的是这张桌子不是你家的桌子,尽管你家的桌子和我说的这张桌子都叫桌子,可它们是不同的桌子,桌子只是一个名字。再举例说,当问到狗怎么叫时,一般都会回答“汪汪”其实狗是不会“汪汪”叫,只有人会“汪汪”叫。“汪汪”是人创造出来的,没有两只狗的叫声是一样的。假如问美国人时,美国人他绝不会说“汪汪”,“汪汪”是两个汉字,美国的狗和中国的狗都是狗,那它为什么不叫“汪汪”呢,要区分本体和名字,当它是名字时不再反映问题而是抽象的。

    现在我们来想一下:

    色彩:心理还是心理学?

    380纳米到780纳米为可见光。小于380纳米的电磁波,如紫外线,我们是看不到的;大于780米电磁波,如红外线,我们也是看不到的。同样的颜色,有些动物能看到红外线,这样它们所看到的颜色和我们看到的颜色是不同的。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只是很窄的一部分。有些颜色你看不到,不是不存在它就在那里,如果你想看到要借助仪器。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视网膜出来的是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视觉中区部位,引起视觉。

    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但是,人们常说的颜色指的知识彩色。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种特性。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彩色的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看起来色彩越明亮。彩色的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所占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灰是非彩色,没有色调,其饱合度为零。灰只有明度一种特性,其明度由黑到白中间有各种不同的明度等级。

  大家明白颜色在哪里了吗?

                      声音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比16赫兹低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兹高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声音有声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震幅决定,震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例如手机的铃声不是从手机里发出来的,而是手机发出声波,声波在头脑里创造了一个叫铃声的东西。

    同样光从物体反射到人的眼睛所引起的一种视觉心理感受。色彩按字面含义上理解,可分为色和彩,所谓色是指人对进入眼睛的光并传至大脑所产生的感觉;彩则指多色的意思,是人对光变化的理解。

  由此可见,颜色和声音都是大脑所创造出来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