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未央》,小时候看着安妮宝贝和三毛的故事长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发觉这些故事对于现实社会这么不值得一提,显得荒唐而愈加抑郁。
周恩来说:我一生都是唯物主义者,只有你,我希望有下一辈子。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去理解何为唯物主义。
最近崇尚慢下来的生活,甚至离开手机的生活,突然很厌倦任何人都能时时刻刻找到我的状态,如果信息不秒回,还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反射弧比较长,当然我也没有和任何人聊天的热情。学着法律专业的本事,时时要安排好工作,当然,我庆幸我还有非常靠谱的小伙伴,一起赴前程。
看了一下《八月未央》还有三毛的记录片,记得上一次拜读了一篇关于写三毛的《一部逝去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年少的时候看安妮宝贝和三毛,欲罢不能,现在和朋友母亲主上谈起,总会换来一句:写这些的人都有毛病。
慢下来的生活里,收拾心情。当然,在一桩事件里交代“后事”。我喜欢有始有终,也许成年人的事件很多都习惯于在默契中无疾而终,习惯走散,习惯换朋友,也习惯意外的重逢。而我喜欢,清晰的说句:再见或者好久不见。
很多人都很避讳说“死”这个话题,前两天我对一个刑事律师说:刑案容易遭报复,你要小心。他说:早活腻了,谁拿枪崩了我我还要谢谢他。
可是《八月未央》里的林小乔却割脉死在了浴缸里,我记得在原著中将这段死亡画面写得无比的唯美,仿佛死的不是一个青春年华的少女,而是从行为艺术上展现一个艺术品;而三毛呢,倒成了真实社会中一件艺术品,导致我现在穿丝袜也会想到:就这么一双丝袜,结束了三毛的一生。很多人以为结束的源起是爱情,就比如爱奇艺里的人评价林小乔:为了一个男人把命搭上了不值得。而最怕的是人间冷非一日之寒。比起刑事律师说想他人崩了自己而言,能够自己结束生命倒是更勇敢的多。没有死的勇气,也没有苟且的快乐,何其悲哀。因为身上还有责任,社会意义和自身教养都不允许生命的告终。
我的办公室有一盏玲珑釉做的杯子。当时在景德镇一眼就买下了它,据说还是限量版手工制作贡为外交峰会用品的剩余品。而我买它,仅因为杯上一面刻有“富”,还有刻有“贵”,“富贵”二字显得世俗而极具有土味色彩。其实不过是因为这两个字和《活着》中的老黄牛同名,余生,经历八场至亲至死一生跌宕起伏最后只有一头老黄牛富贵相伴。虽然只是余华虚拟的小说人物,却实实在在得警醒世人,好死不如赖活着吧,何况,世间事,大多还是美好的,爱恨嗔痴苦,妙不可言。
生命这个话题,一直是沉重的,如何活着,更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话题。如果我说:我活腻了。母亲怕是会说:小小年纪说什么傻话。看,明明我还很小啊。
最近在补看余华成套的书,《文城》也很棒,深刻地诠释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也诠释了一个人但凡有光,倒哪儿都可以发光的现实。后来看小说,不是为了故事,而是为了作者。比如,我如何去理解余华的宣传面是叼着烟穿着一件黑色大衣其貌不扬的站在街头的照片。写实而不突兀,可能唯一想不到的,这竟然是一位作家。就好像很讽刺的五十岁的叔叔会喊我姐姐,大学的学生会问我和妹妹谁是新生?
读书,是好事,却最怕读进死胡同。姐姐总是说:你都在看一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书。八十年代的文学,《悲惨世界》和《远大前程》的国外名著,都在新时代下渐渐被不值得一提。如果还有什么跟得上时代,《白夜行》尚可。
母亲总是说:读书毁了我。我总是说:不读书我能干什么去呢这么无聊。但如果我有孩子,我也不会让她读太多的书,因为连生命,都不会把握在自己的手心里。最后显得太多的矫情。
法律,是一个神奇的职业,冲击认知和思维模式,然而我想说,人嘛,知道的太多,都不是什么好事。不要有好奇心,真相也许并非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而所有的欲盖弥彰,总归只是一时半刻,时间,会是检验一切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