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七月,热烈的夏天伴着柔和的雨点,捧一本书静坐在阳台。
读过季羡林的《听雨》之后,我才明白了原来朴实无华的背后蕴藏的是无声的感慨,最吸引我的是季先生平凡的起笔,读他的文章,我总要求自己以认真的态度来拜读。
“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季老用平和的心境听着雨落、悟着人生。我到不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却唯独喜欢雨天。当雨水滑落在干燥的土壤,我闻到的是芳香无比的气息,当雨水尽褪身心的铅华,我总能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平静,也只有那时,我能真正遇见真正的自己,与雨的会面,不如说是与自己灵魂的邂逅。
“这声音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季老笔下的文学意境是那么令人心驰神往,惘若初见古风丹青墨下的情愫,是谁于烟雨朦胧中撑一把油纸伞拾起遗落在地上的蓝鸟,雨滴柔和而有韧性的滑落在青石板上,是谁着一身古装,又惊艳了谁的时光,我想,在季老的笔下,唯有雨的透彻,微笑,却不语。
季老写到,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却认为,听雨并非独人专属,不管是雅人俗人,关键在于他能否读出雨后的故事和“不关此世,不负己心;我心倾杯,且君随意”的达观不拘。季老笔下的雨是无私的,润物细无声,尽管北方的春雨是贵如油的,他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都怀着深厚的感情。
现代人的快餐文化和浮躁的内心,当青年学习变成只为功利的工具,又有谁记得把学习带回增长真知的原轨?当成年人似乎就应该活的如行尸走肉般的劳累,又有谁会记得他们原来也只是天真无邪的童稚?正如季老所说“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听雨不是人生,雨后才是人生,因为雨水可以给现代人内心的尘埃洗净,雨后不染世俗之气的内心才能引领他们走着不穷于应付的道路。
从听雨中,我体会到了许多,原来孤独才是最大的自由,一滴雨水,天上是生,地上是灭,在中间的才是人生。不要向别人透露心事,因为每个人都有故事,有时的事与愿违不过是另有安排,没有人会把我们变得越来越好,时间也只是陪衬,支撑我们变得越来越好的是我们不断进步的才华,修养,品行和不断的反思与修正。正如季老说的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和祥和,那是雨水带来的人生的感悟。
“天义有意,听者有情”,季羡林先生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永远也不停。而我想说,愿每个醉于听雨的人,都能够“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不负此生,忠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