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培训还能做点啥?

今天抽时间参加了《精益度量》的培训,一开始参加培训的时候,并没有想清楚,我能从这个培训里获取点儿什么?在此之前,参加的培训,大多是听个热闹,遇到一些比较感兴趣的培训,认真听完,做了一大堆的笔记,洋洋洒洒,最终笔记本里是满满的字迹,过一段时间再来回想起,某事某地参加的那个培训的时候,到底还能留下些什么东西?
结论似乎让人不太满意,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似乎只剩下那些“体验式培训”了,比如,code dojo的编程体验,OO训练营,再比如,前段时间参加的CSM培训。原因很简单,体验式培训和我们的内在知识系统产生了更深刻的连接。这一点在我之前的文字中已经总结过就不再赘述。
今天想要聊的是,更多更传统的你听我讲式培训。怎么样才能从这样的培训中获取更多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信息。
答案当然不是,如何如何更好的记笔记,记笔记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更为关键的是需要讲所接收到的信息和内在知识系统进行一个重构和升级,让他们能够关联起来,说起来太抽象,举个例子吧:
培训中提到,如果构造一个度量体系,于是我联想到了前段时间的“体系化思考”,“质量评估体系”,这一系列的东西其实都有套路。度量里面讲到,需要从目标出发,针对具体的场景再去选择度量指标。这就是体系化思考的脉络,建立质量评估体系也是类似的套路。再者,度量指标的选择,可以考虑从组织,到项目,再到团队,再到个人。这让我不禁想起来曾经的一个面试题目,SM到底需要扮演些什么样的角色。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和层级来考虑这个问题,考虑到其对组织进化,项目改进,团队成长,个人提升……不同维度的思考。
回到正题,在参加这样培训的时候,更高效的做法是,能够一边听的同时,及时将吸收到且个人关注的那部分信息快速和自己的内在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对应找到系统中的那个节点,并把它们转化为内在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以此不断升级你的内在系统。读书亦是如此,这要求我们在听和看的同时,勤于思考,久而久之才能达到触类旁通,养成更高效的吸收性学习习惯。以此再逐步升级我们的内在系统。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培训,在听的时候可能没有办法立刻完成上面的连接,我会考虑在会上先喵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点,把她们记录下来。在线下自己再去查资料,看书,思考,以完成这部分新知识的学习。
你有没有想过,下次参加培训,还能做点什么?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