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25 网页版第十三页
出世篇
307.看个色身破,认个法身真
古人闲适处,今人却忙过了一生;古人实受处,今人又虚度了一世。总是耽空逐妄[1],看个色身不破[2],认个法身不真[3]耳。
[1]耽空逐妄:追求虚妄,沉溺在空洞的不切实际当中。[2]看个色身不破:看不破红尘俗世。色身,肉身。[3]认个法身不真:看不真切佛之法身,指参不透佛理,成不了正果。法身,佛之真身为法身。
【译文】古人闲适自在,现在的人却劳碌一生;古人实实在在享受人生乐趣,现在的人却虚度了人生。人们总是追逐功名利禄等虚妄的东西,看不破肉身,参不透人生真谛。
308.万物原一辙,万物本一体
万境一辙,原无地著个穷通[1];万物一体,原无处分个彼我。世人迷真逐妄[2],乃向坦途上自设一坷坎,从空洞中自筑一藩篱[3]。良足[4]慨哉!
[1]穷通:贫困与显达。[2]迷真逐妄:对真理迷惑不清,对虚妄之说追逐执著。[3]藩篱:篱笆墙。[4]良足:很值得。
【译文】天下各种境界都同出一辙,可是人们却要在本来没有贫困与显达的地方显示出贫困与显达来;世上各种事物皆浑然一体,可是人们却要在本来没有你我之分的地方分别出你与我来。世人迷失真理而追逐虚妄,实是在平坦的大道上为自己设下了坎坷,在空旷无遮拦的地方为自己筑起了一片篱笆,确实是令人感慨啊!
309.人精爽通天,天威命寓人
福善不在杳冥[1],即在食息起居处牖[2]其衷;祸淫[3]不在幽渺,即在动静语默[4]间夺其魄。可见人之精爽[5]常通于天,天之威命[6]即寓于人,天人岂相远哉!
[1]杳冥:遥远看不见的地方。[2]牖(yǒu):窗户,此处喻指显露、暴露。[3]祸淫:祸害和邪恶。幽渺:阴暗渺茫的地方。[4]动静语默:指人的行动、静止、言语、沉默四种行为。[5]精爽:精神,灵魂。[6]威命:尊严。
【译文】上天赐给人的福气与善良,不在遥远而看不见的地方,就在日常的饮食起居的地方启迪人们的心灵,使其行善而得福;上天降给人的祸害与淫邪,不在阴暗渺茫的地方,就在平常的行动或休息、说话或沉默中间夺去人们的魂魄,使其走向淫邪而招祸。由此可见,只要人的精神常常与上天相通,上天的意旨便能寄寓在人们的心中,这样上天与人难道会相去遥远吗?
310.俗情须摆脱,物累应减除
作人无甚高远的事业,摆脱得俗情[1]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2]的工夫,减除得物累[3],便臻圣境[4]。
[1]俗情:世俗之人追逐利欲的意念。[2]增益:增加,积累。[3]物累:心遭受到外物等欲望的干扰。[4]臻(zhēn)圣境: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臻,达到。
【译文】做人不一定非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只要能摆脱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欲望,便可以跻身于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学问,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只要能排除外界的诱惑,保持恬淡寡欲的心智,便能够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了。
311.君子居常好,不浓亦不枯
念头浓[1]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厚;念头淡[2]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薄。故君子居常[3]嗜好,不可太浓艳[4],亦不宜太枯寂[5]。
[1]念头浓:心里的想法宽厚。念头,想法、动机。[2]淡:薄、浅。[3]居常:日常生活。[4]浓艳:浓厚,这里指奢侈无度。[5]枯寂:寂寞到极点,这里指吝啬。
【译文】一个心里想法深厚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富足,而且对待别人也要讲究丰足,因此他凡事都要讲究气派豪华;一个欲念淡薄的人,不但自己过着平淡的生活,对待别人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现得冷漠无情。所以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日常生活的喜好,既不过分讲究气派、奢侈无度,也不能过分吝啬刻薄。
312.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
风来疏竹[1],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2]。故君子事来心始现[3],事去而心随空[4]。
[1]风来疏竹:风吹过竹丛,使竹叶分开。[2]留影:雁飞过寒潭而影子仍在潭上。[3]心始现:本心才显露出来。[4]空:平静。
【译文】当轻风吹过稀疏的竹林间,竹林里会发出沙沙的声音,可是当风吹过去之后,竹林中并不会留下声音而仍旧归于寂静;当大雁飞过,寒潭固然会倒映出雁影,但是大雁飞过后,清澈的水面依旧是一片晶莹并没有留下雁影。由此可见,一个有品德的君子,当事情来临时他的本性才会显现出来,事情结束后,他的心也就恢复了原来的平静。
313.机里又藏机,智巧何足恃
鱼网之设[1],鸿[2]则罹[3]其中;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4]。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1]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见《诗经·邶风·新台》篇。[2]鸿:大雁。[3]罹:遭,碰上。多指遭受不幸。[4]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见《说苑·正谏》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比喻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忽略其后隐藏的灾祸。
【译文】本来是为捕鱼设置的网,不料却使大雁落入网中;贪婪的螳螂只想吃掉前面的蝉,谁知道身后还有一只想要吃掉它的黄雀。天地之间机巧之中还有机巧,变化之外还有变化,人的智谋巧计又怎么能靠得住呢?
314.知心体莹然,不失人本来
夸逞[1]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体莹然[2],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1]夸逞:夸是自我吹嘘,言过其实,逞是强行显露。[2]莹然:莹是指玉的颜色,洁白纯净。
【译文】夸张自己的功劳业绩,炫耀自己的文章美妙,这都是靠外物来增加自身光彩博取他人赞美。却不知人人内心都有一块洁白晶莹的美玉,所以一个人只要不丧失人类原有的纯朴善良的本性,即使在一生之中没留下半点功勋伟业,没留下片纸只字的著作文章,也算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15.会得个中趣,破得眼前机
会[1]得个中趣,五湖[2]之烟月[3],尽入寸里[4];破得眼前机[5],千古之英雄,尽归掌握[6]。
[1]会:领悟。[2]五湖:古代关于五湖范围有多种说法,这里是泛指。[3]烟月:大自然中的山川景色。[4]寸里:心里。[5]机:机运。[6]掌握:指挥、控制,这里指交往、效法。
【译文】现实世界中不论何事,只要能领悟其中的乐趣,那么五湖四海的山川美景,就等于全都纳入我的心中一样任我尽情享受;现实世界中不论任何道理,只要能看穿眼前的机运事理,那么所有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就都会成为我的朋友,由我尽情交往、任意效法。
316.肃杀存生意,可见天地心
草木才零落,便留萌蘖[1]于根底;时序虽凝寒[2],终回阳气[3]于灰管[4];肃杀之气,生意存焉,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5]。
[1]萌蘖:旁出的新芽。[2]凝寒:寒冷到结冰的地步,形容天气非常寒冷。凝,结冰。[3]阳气:春天的温和之气。[4]灰管:古代测气候变化的玉管,因以葭莩灰放在律管中而得名。[5]心:本源。
【译文】草木的枝叶刚刚飘零枯黄,就已在根的底部露出了新的芽;虽然处在寒气凝集的冬季,而春天的温和之气已在灰管中等待复出。在肃杀萧瑟的气候中,存在着使万物生长发育的生机,由此可见天地孕育万物的本心。
317.世事如棋局,不着是高手
世事如棋局,不着[1]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2]。
[1]着:下棋。[2]真空:佛家称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的真实境界为真空。
【译文】世间之事,犹若一盘棋局,只要有争斗,就会有输赢胜败,只有不着一子,与世无争,才是造诣高深的人;人生在世,就好像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瓦盆之中,追名逐利,忙碌终生,只有冲破这个蒙蔽人的本性的瓦盆,才能悟解人生的真谛,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318.昂藏老鹤饥,饮啄态犹闲
昂藏[1]老鹤虽饥,饮啄犹闲,肯同鸡鹜之营营[2]而竞食?偃蹇[3]寒松纵老,丰标[4]自在,岂似桃李之灼灼[5]而争妍!
[1]昂藏:神态轩昂。[2]营营:往来盘旋的样子。[3]偃蹇:弯曲。[4]丰标:丰满优美的风貌神态。[5]灼灼:色彩鲜艳的样子。
【译文】神态轩昂的老鹤虽然饥饿,但在饮水啄食时还悠闲自得,怎肯像鸡鸭那样奔来奔去地争相啄食呢?枝干弯曲的寒松虽然苍老,但风貌神采依然优美潇洒,怎肯像桃李那样色彩鲜丽,争奇斗艳呢?
319.识造化幻境,觅人物根宗
吾人适志于花柳烂漫之时,得趣于笙歌腾沸之处,乃是造化[1]之幻境,人心之荡念[2]也。须从木落草枯之后,向声希味淡之中,觅得一些消息[3],才是乾坤的橐龠[4],人物的根宗[5]。
[1]造化:大自然。[2]荡念:放纵的欲望。[3]消息:一消一长,互为更替的道理。[4]橐龠(tuó yuè):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风箱,比喻动力源泉。橐,外面的箱子;龠,送风管。[5]根宗:根源。
【译文】人们若是在花红柳绿、春光明媚的时候舒适自得,在笙歌沸腾、歌舞并作的地方享受乐趣,这实是天地间的虚幻梦境,人心中的放荡邪念。所以人们必须在寒风凛冽、叶落草枯之后,从没有音乐、没有美食佳肴的处境中寻求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才是天地运转的动力源泉,人与事物生存的根源。
320.静处观人事,闲中玩物情
静处观人事,即伊吕[1]之勋庸[2]、夷齐[3]之节义,无非大海浮沤[4];闲中玩物情[5],虽木石之偏枯[6]、鹿豕之顽蠢,总是吾性真如[7]。
[1]伊吕:即伊尹与吕尚,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伊尹,名挚,佐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宰相)。吕尚,姜姓,名尚,字不牙,周武王时尊为“师尚父”,辅佐武王灭商。宋代刘过《沁园春·寿》词:“平章处,看人如伊吕,世似唐虞。”[2]勋庸:功勋与业绩。任昉《宣德皇后令》:“功隆赏薄,嘉庸莫畴。”[3]夷齐:伯夷与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周武王伐纣,两人叩马谏阻,商亡后,两人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山中。唐李白《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4]浮沤: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5]物情:事物的情态。[6]偏枯:残缺枯槁。[7]真如:永恒常在的实体或实性。佛家认为宇宙全体,即是一心,不生不灭,故名为真。此真心,无异无相,故名为如。
【译文】在安静的地方观察世上的人与事,即使是伊尹、吕尚的功勋业绩,伯夷、叔齐的节操与义气,都无一不是海上漂浮的泡沫;在清闲的时候玩味事物的情态,即使树木山石偏斜枯槁,鹿猪顽劣愚蠢,都无一例外是宇宙万物的本性。
321.看破有尽身,悟入无怀境
看破有尽身躯,万境之尘缘[1]自息;悟入[2]无怀境界[3],一轮之心月[4]独明。
[1]尘缘:与尘世的因缘。[2]悟入:觉知并证入实相。语本《法华经·方便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3]无怀境界:淳朴的境界。无怀,无怀氏,一作亡怀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部落内人人安居乐业,心无好恶,老死不相往来。[4]心月:佛教语,谓明净如月的心性。语本《菩提心论》:“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
【译文】如果能看穿看透生死,万境尘世使人产生欲望的因缘便会自然止息;如果能觉悟进入无怀氏那样淳朴的境界,内心当中有如一轮明月,心性自然清明澄澈。
322.人之有生也,如太仓粒米
人之有生也,如太仓[1]之粒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2]之巨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乐?如何看他不破而怀贪生之虑?如何看他不重而贻[3]虚生之羞?
[1]太仓:储存粮食的官仓。[2]逝海:流向大海。[3]贻:遗留。
【译文】人的生命,就好像大粮仓里的一粒米那般渺小,像耀眼的一道闪光那般短暂,像悬崖边上的朽木那般脆弱,像波涛汹涌大海里的波涛那般飘浮不定。明白这些道理的人,怎么能不悲哀?又怎么会不喜悦呢?为什么还要看不透人生的真谛而怀有贪恋生命的想法呢?又为什么不看重自己的生命而留下虚度光阴的羞耻呢?
323.觑鹬蚌兔犬,令人猛气消
鹬蚌相持[1],兔犬共毙[2],冷觑来令人猛气全消;鸥凫共浴,鹿豕同眠,闲观去使我机心顿息。
[1]鹬(yù)蚌相持: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到了好处。《战国策·燕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2]兔犬共毙:比喻事情成功以后,把出过大力的人杀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范蠡)自齐遗大夫(文)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用以比喻事成被弃。
【译文】鹬蚌相互争执不下,它们两个都被人擒获;狡兔死后,走狗也遭杀戮。它们都是相互伤害,最终同归于尽。冷眼观看,真令人勇猛好斗之气完全消退。鸥与凫在同一个水塘中嬉戏,鹿与猪在同一个地方安睡,它们都互不伤害,相安无事,悠闲看去,便使人奸滑巧诈的心思顿时停息消散。
324.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
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1]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1]涣:融解。
【译文】人如果执迷不悟,那么喜悦的境界也会变为痛苦的深渊,就像水凝结成冰一样;如果能清醒觉悟,那么即使身处痛苦的深渊也会变为快乐的境界,就像冰融化成水。由此可见,苦与乐本来就不是两种不同的境遇,迷与悟本来也不是两种不同的心境,其区别只在于念头转变的一瞬间。
325.物物见天心,时时观妙道
满室清风,满几[1]月,坐中物物见天心;一溪流水,一山云,行处时时观妙道[2]。
[1]几:矮而小的桌子。[2]妙道:自然界变化运转的规律。
【译文】满室皆是清风,满桌皆是月光,坐定时所见到的每件东西都可以看出天赋的本性;一溪的流水,一山的行云,行走的地方随时都可以看到自然界变化运转的规律。
326.扫地白云起,才着便起障
扫地白云来,才着工夫便起障;凿[1]池明月入,能空境界自生明。
[1]凿:挖凿。
【译文】扫地时,若有一缕阳光照进来,便能够看到尘埃飞起,就像白云骤起,才下点工夫马上又产生了新障碍。在地上凿个水池,皓月当空时,便可以在池子里看到月亮。能保持境界的空明,自然会产生智慧。
327.莫受造化戏,天地任我锤
造化[1]唤作小儿,切莫受渠[2]戏弄;天地丸[3]为大块,须要任我炉锤[4]。
[1]造化:天地、自然、命运。[2]渠: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渠会永无缘。”[3]丸:捏,抟。[4]炉锤:锤炼。苏轼《次韵孙莘老见赠时》:“炉鎚一手赋形殊,造物无心敢忘渠。”
【译文】命运被人称作喜怒无常的孩子,千万不要被他戏弄;而把天地捏成一个大土块,究竟该是什么样子,便可以任我们锤炼。
328.若非上上智,便无了了心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1];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2]。非上上智[3],无了了[4]心。
[1]尘中之尘:比喻人及一切生物的渺小。[2]影外之影:指身外的名利权位如镜中花水中月,转眼即逝。[3]上上智:最高的智慧。[4]了:明白、明了。
【译文】山河大地与无限的宇宙空间相比,不过是一粒尘埃,而大地上生存的小小生物和无边的宇宙一比,不过是微尘中的微尘。我们的躯体与漫长绵延无限的时间相比,不过是短暂的浪花泡影,何况是那些比生命更短暂的功名富贵,不过是泡影外的泡影。所以,一个没有高深智慧的人,是不能具有彻悟真理之心的。
329.视富贵浮云,不必岩穴栖
有浮云富贵之气[1],而不必岩栖穴处[2];无膏肓泉石之癖[3],而常自醉酒耽[4]诗。
[1]浮云富贵之气:视富贵有如浮云般的高尚品格。[2]岩栖穴处: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3]膏肓泉石之癖:指喜欢泉石之乐成癖,严重得像病入膏肓那样难治。[4]耽:倾,倾轧。
【译文】人只要有视富贵如浮云的节气,就不必隐居到深山洞穴当中去脱离俗世、修身养性;人只要没有沉溺山水风景到嗜狂成痴的地步,经常喝酒放歌、吟诗作对也是一番乐趣。
330.不为法空缠,身心两自在
竞逐[1]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2]所谓不为法缠[3],不为空缠[4],身心两自在者。
[1]竞逐:竞争。[2]释氏:佛祖释迦牟尼的简称。[3]法缠:法,即一切法,一切事物和道理;缠,束、困扰。[4]空缠:为虚无之理所困扰。
【译文】别人争名夺利与我无关,我也不必因为别人醉心名利就嫌弃疏远他;保持恬静淡泊的心性是为了顺应自己的个性,因此也不必向别人夸耀自己“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这就是佛祖所说的“既不被物欲所蒙蔽,也不被空虚寂寞所困扰,能做到这些,就是一个身自在而心悠然的人”。
331.机闲一日遥,意宽斗室广
延促[1]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2]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宽[3]者斗室[4]广于两间。
[1]延促:长短。[2]机闲:心灵闲适。[3]意宽:心境宽广空旷。[4]斗室:极言房间之小。
【译文】岁月的长短本来不在于岁月本身的变化,而在于人心的感觉,世界的宽窄原本也不在于世界本身的大小,而在于人心的体验。所以心机清闲的人看岁月,一天比千年还要漫长;心胸开阔的人看世界,一间斗室比天地还要宽广。
332.矜名输逃名,练事输省事
矜[1]名不如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1]矜:自尊自大,自我夸耀。
【译文】炫耀自己的名声还不如逃避名声更为有趣,做事情精明干练怎么比得上省事更为安闲自在。
333.去留无所系,静躁不相干
孤云出岫[1],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1]岫:山洞。西晋张协《七命》:“临重岫而揽辔,顾石室而回轮。”
【译文】孤云从山谷中飘出来,它来去自由无牵无挂,无论是远去还是停留与别的事物都没有任何关系;明月高悬空中,人间的安静与喧闹都与它毫不相关。
334.盖心无染着,欲境是仙都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1]便成市朝[2];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3]。盖心无染着,欲境是仙都;心有系牵,乐境成悲地。
[1]营恋:营,迷惑;恋,留恋。《孙膑兵法·威王门》:“营而离之,我并卒而击之。”[2]市朝:这里喻指庸俗喧嚣。市,交易场所;朝,君臣谋划政事的地方。[3]贾:商人。西汉桓宽《盐铁论·轻重》:“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译文】风景秀丽的林泉本是名胜之地,可是一旦沾迷留恋,那么幽境胜景就会变成庸俗喧嚣的闹区;书法绘画本来是骚人墨客的一种高雅趣味,可是一旦产生贪求和痴恋,就会把风雅的事变得庸俗市侩。所以一个人只要心地纯真没有污染,即使身在人欲横流的环境中也如同在仙境一般;反之一旦内心迷恋声色物欲,即使置身山间的快乐仙境,也会使自己如置身苦海中一样痛苦。
335.若静躁稍分,则昏明顿异
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1]所遗忘者又恍尔[2]现前[3]。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
[1]夙昔:以往,过去。杜甫《骢马行》:“夙昔传闻思一见。”[2]恍尔:恍然,忽然。[3]现前:出现在眼前。
【译文】每当周遭环境喧嚣杂乱使人心情浮躁时,平日所记住的事情都会慢慢忘掉;每当周遭环境安宁使人心神平和时,以前所遗忘的事情又仿佛会呈现在眼前。由此可见,心神的浮躁和宁静稍有区分,昏暗与光明就会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