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一个“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征文,要求写香港电视剧,忽就想到了《射雕英雄传》 和两月前写的《探寻武侠之道——桃花岛&武当山》,略略修改,聊表心意。 ————题记
烟雨飘零,孤影漫渡。弦尽萧瑟,凌云逐梦江湖路;
断花残香,月弧沉寂。剑霜如雪,傲笑乾坤侠客行。
2017年新《射雕英雄传》开播之时,我却借着此剧,又把黄日华和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看了一遍。很多人都有金庸情结,我不知有或没有,却是对此剧念念不忘。因着“射雕”的情结特意来到桃花岛,就是想看看翁美玲怎么把古灵精怪的黄蓉演绎的活灵活现;黄日华怎么把憨厚侠义的郭靖刻画的入木三分;各路英雄怎么把拯救天下苍生视为己任;流年似水怎么把浮华世事归于烟消云散……虽然知道此情此景非岛中所有,但循着电视剧里的情节便彷如活在此剧中。
东海之上,舟山之间,细雨濛濛,峰峦叠障;山海云雾,泛舟而行,箫声四起,碧海潮生;远眺之处,桃花岛矣。
佛说,一切皆有因缘。《射雕英雄传》的因缘自是缘起儿时的那些年。
那些年里,早已记不清小时候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什么,但却记得看的金庸的第一本小说是《射雕英雄传》。那时字都认不全,感觉生涩难懂,泛黄的书页被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忘却了时间,忘却了所有,却真把它读懂了。直到有一天,我妈说,其实有一部香港电视剧就是演的这个。从那个偶然碰到的播放时间里,当我看到已不知被重播了几年的《射雕英雄传》时,便对此剧一发不可收拾了。
那些年里,从起初的黑白电视机到后来的彩色电视机,从最早影像上永远只有黑白灰的素色调,到后来仿佛注入水彩的缤纷画面,才晓得原来黄日华和翁美玲的衣服是色彩多变的,脸上带着不淡不浅的妆容,让郭靖和黄蓉自然而然生动鲜活起来。在那个电视剧匮乏的年代,这部“射雕”每年都会播,我也会每年都去看,甚至剧中的情节都能倒背如流。相反,书上的记忆却在模糊,以至于每当说起“射雕”,说的最多的还是后来被定义为83版的这部。
桃花岛上,散花湖边,“东邪船埠”是出入桃花岛的泊舟之处,小雨停歇,湖面安静,无波无澜,整个岛静谧的已被世界遗忘。竹林深处,幽径曲折,蕴含玄机的八卦阵,走进走出亦如此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不见桃花朵朵,却见幽幽翠竹密密成林,环抱散花峰间,陡峰直上“大佛岩”。窄狭曲幽,越往“大佛岩”靠近,越是夹缝里求生存,环绕而上只可一人侧身而过。顶峰之上,极目远眺,海天岛间,仙雾缭绕,云淡风轻,心旷神怡。
此情此景仿佛不知何时便会有英雄豪杰踏破重重机关来此比武,又仿佛看到郭靖黄蓉相隔浩瀚海上黯然相思的身影,还仿佛看到年少的我为这些侠义之士、侠义之事延续的场景。
那些年里,从学校到家有一段长长的路,每天必做的事就是给随行的小伙伴讲“射雕”的续,当然是我杜撰的,而且那时我还没看过《神雕侠侣》。依着黄日华和翁美玲演绎的情节,依着他两人的鲜活形象,把班里的三十几个小伙伴全都安上了角色,好人坏人侠义之人市井之人,形形色色的人皆有之,每天如说书人一般,定点(上午下午上下学)给他们说上一段,也不会事先打草稿,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竟然吸引的听众越来越多,随行队伍也壮大了,甚至有的小伙伴会特意找我同行。但一般讲过一遍,漏听的小伙伴就不会再听到了,因为完全是想到哪讲到哪的口述,没有草稿没有记录,真重复一遍也不会像原来那般精彩,倒是最早听的那拨人会再去讲给漏听的那拨,直至后来结束了大家还意犹未尽。早已忘却自己杜撰的内容了,但这样的经历,对我后来喜欢读读写写打下了基础,也让我毅然去报考中戏的戏剧影视文学奠定了基础。
匆匆一瞥,道不明“清音洞”内15年,凌波剑劈“一线天”;言不清“黄药师庄”寻寻觅觅机关算尽,“八卦书屋”天下武功自成一家;看不尽“黄蓉楼”内刚柔并济显风范,“归云庄”里呼风唤雨论英雄。
脑海里尽是翁美玲俏皮的形象,仿佛一转身就能看到她从“黄蓉楼”里探出脑袋,歪着头叫“靖哥哥”。好多人说我们矫情,非说83版的是经典。其实这些年里,各个版本的电视剧我都看过,人物形象也各有特色。83版的确不是唯一,但唯有这部却是被播的不计其数,也唯有这一部总让我念念不忘。
这些年里,也梦想有位侠之大义却又大智若愚的郭大侠与之荣辱与共。在青春年华时碰上一男人,年龄相仿,经历相仿,最后连看电视剧的口味也相仿。说起“射雕”,竟也是看83版长大的。我们没事的时候就点播着看“射雕”,一集一集、一遍一遍,嘻嘻哈哈,讨论争执,然后顺理成章的在一起。这若干年过来,在2017新《射雕英雄传》开播时,听到《铁血丹心》音乐响起时,我们又热血沸腾了一把。这些年里,忙于生计,早已没有共同时间去专门看电视剧了,可是当音乐再次将我们唤起时,我们毫不犹豫的决定一定要一起重温一下83版《射雕英雄传》,一起去寻觅剧中的桃花岛。
83版《射雕英雄传》看的不单单是一部香港电视剧,讲的也不仅仅是武侠故事,而念着的是一种因缘,一种情怀,一种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