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保征缴不仅是民生保障的“入门关”,更折射出政策设计与群众需求的适配度。近年来,参保人数的波动、“断缴潮”的讨论,让这项民生工作成为舆论焦点,其中的矛盾与探索值得深思。
由于缴费涨幅与收入增速失衡,缴纳医疗保险让农村群体经济负担较重。从2003年每人10元到2025年的400元,二十年间缴费涨了40倍,远超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一个六口之家年缴费达2400元,对收入有限的农村家庭而言压力显著。农村医保“年度清零”的特性,让常年无病的农民产生“缴费浪费”的感受;而重大疾病报销后,剩余自付费用仍可能压垮家庭,门诊报销比例不足五成、常用药报销覆盖率仅68%,进一步削弱参保动力。部分地区的“催缴施压”让群众产生抵触情绪,异地报销跑多次、手续繁琐等问题,以及城乡医保转移接续的障碍,让农民工等群体陷入“两难选择”。除此之外,基层医疗资源还存在短板,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仅占全国总数的23.5%,优质医疗集中在城市,农民看病“层层转诊”,医保报销甚至不够覆盖交通费,形成“参保不省心”的困境。
优化政策,让医保缴费政策更贴近民心是提升农村居民参保的有效手段。实施分层缴费与精准帮扶并重。多地已展开实践,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10类群体实施全额资助;部分省份推出“梯度缴费”模式,允许按经济状况选择缴费档次,参保率显著提升。推广“线上+线下”多元缴费,微信、支付宝小程序与银行网点、便民大厅形成互补,网格员入户动员让政策宣传更接地气;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用户超12.7亿,实现异地就医“一单制结算”,大幅缩短转移接续办理时间。探索“多缴多保、长缴长保”机制,对连续参保者给予报销额度提升等奖励,部分地区设置断缴“冷静期”引导持续参保。
农村医保的本质是“互助共济”,要让农民从“被动缴费”转为“主动参保”,关键在于让政策更接地气。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所建议,既要稳定缴费预期,也要探索医保账户的储蓄属性;既要提高大病保障力度,也要扩大基层常用药报销范围,让“小病痛能报销、大病痛有兜底”。
基层干部垫付保费的极端案例警示我们,征缴工作不能靠“行政施压”,而应靠“服务引力”。当缴费负担与收入水平相匹配、保障待遇与实际需求相契合、服务流程与群众便利相适应,农村医保才能真正成为农民的“健康靠山”,征缴工作也会在民心认同中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