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快7岁了,正逢暑假,每天在小区里打转。通常是为了寻找他的好朋友“昊昊”一起玩耍。
不过呢,儿子略胖,1米28的身高,62斤的分量。但是他的好友“昊昊”是一个灵巧的、瘦瘦的小伙子。这便引起了一些小小的冲突。
昨晚我下班回来,洗漱完毕,带着儿子学了会英语,便开始了日常的睡前沟通。我问儿子“今天在家都干什么了?”。他说“下去和昊昊玩了…但后来哭了”。我心里闪过一点小小的心疼。我问他:“哭什么呢”。他就说了经过。
原来他们和另外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跑步和追人、跳远这些游戏。恰好都是他不擅长的,后来他实在是太累了,所以就提出不想玩这个。可是没人听他的,最后几个小朋友就选择不带他玩了。最终他选择委屈的哭泣。
我这个人嘴比较笨,虽然能共情儿子的委屈,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安慰。
而孩子的爸爸呢,说的就比较直接。他也不安慰儿子。就直接就说方案:“这有什么可哭的,不想玩你就说你想玩啥”。儿子却说:“自己也不知道玩啥”。爸爸又说“再说了,不和你玩你就自己玩,有啥好哭的。”儿子只能委屈巴巴的说“不想自己玩”。
我感觉爸爸说的也对,但是好像并不能起到安慰和启发孩子的效果。而我也只能是摸索着孩子的后背,企图用肢体语言安慰他。
然后今天上班的路上,想了一早晨应该如何安慰儿子,如何积极的引导儿子。大概内容如下,准备晚上睡前送上这迟来的安慰。
我听到了你说,你因为跑的没有其他小朋友快,跳的也没有其他小朋友远,导致无法继续参与到共同的游戏中。所以其他小朋友有不和你玩了,你一定感觉很委屈吧。
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会感觉很委屈。而且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这种感受,甚至现在也会和同事不在一个频道上的,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跟不上年轻人的思路,这也会让人很沮丧。
但是妈妈想告诉宝贝,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就像你的好朋友擅长跑、跳、你确实不擅长。但是妈妈知道宝贝擅长背诗,你背诗的时候那个语气、语调,在妈妈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小诗人。还有你还非常擅长的搭积木。我记得上次你在奶奶家过暑假,每天和你视频时,你拼出的积木都非常有创造力。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的,不要强求自己在所有方向上都能发光。
下次你再碰到不想玩的游戏,不用强求。你可以想一想自己想玩什么,主动和好朋友说。
比如说:我实在太累了,咱们玩一会捉迷藏吧,我知道哪里可以藏的特别好。或者鼓动小朋友一起猜谜语、一起背诗,你编谜语的本事也很不错啊。有时候小朋友们并不是不想和你一起玩,只是他们一时也想不出还能玩什么。这时候你如果提供了选择,说不定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了呢。
但是最后就算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不和你玩,你也不用气馁。因为独处也有独处的妙处的。你可以一个人滑会滑梯、拍拍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