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书7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以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极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音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乐是为了和外在伦理相匹配的表述,因此只知道发出声音而不能够调和成音符的,是没有内在情感的生物,能调和音符却不能够进行表述的是众多的普通人。

只有品德高尚知识广博的人才能够制定乐,因此通过发出的声音可以知道形成的音符,通过音符便可以知道制作的乐曲,知道乐曲便可以知道一个地区治理的好坏,因此通过对音乐的了解便可以进行有效的治理。

因此不知道所发出声的内涵的人不能够和他去谈论音符的事情,不知道音符的人不能够和他去谈论制作乐曲的事情,知道了解乐曲的人,他们的行为也就接近于礼了。

一个人能够知礼懂乐,他就是大家所说的有德之人,有德的人便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因此音乐的极致未必是最好听的,祭祀宗庙所用的食物也不是最好吃的。

在宗庙中祭祀用的音乐,用红弦穿的瑟来演奏,音乐舒缓和谐,演奏的人一唱而三叹,就算演奏完依旧让人念念不忘,盛大的祭祀仪式上,供奉着粗酒和鲜鱼,羹的味道都没有调和,但是祭祀完成之后这样的场景依旧让人怀念。

因此先贤制作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外在口腹耳目之欲,而是为了调整百姓的内在情感,让大家能够维持良好的心态而不至于犯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
    芊芊学子八阅读 70评论 1 2
  • 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儛宗庙。孝惠[https://zhida.zhihu....
    芊芊学子八阅读 16评论 0 1
  • 千年回响:汉唐祭祀 引言 在华夏文明的悠悠长河中,祭祀,宛如一座沟通古今、连接生死的神秘桥梁,承载着古人对天地自然...
    云祭福园阅读 91评论 0 0
  •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https://zhida....
    芊芊学子八阅读 121评论 0 1
  • 01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北京东交民巷[https://zhida.zhihu.com/se...
    东川MAN阅读 14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