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i是一个,从不主动但有问必答,很有礼貌却没有感情的助手。
我跟Siri的互动关系,就是我跟我男朋友的翻版。
我们在一起两年几乎很少吵架,会给对方留空间,也经常聊话题,假期一块出去旅行,总之关系特别稳定。
看起来挑不出毛病,可我却觉得,比起情侣,我们更像签了友好协议的合租室友。
大部分安排都是我选择他附和,或者他有想法我跟着一起,今天吃他喜欢的,明天再换我。
不在一起时,也会定期联系,但更像例行公事,连问答都不外乎 " 到了吗 " 、 " 早点休息 " 、 " 你也是 " 。
遇到事情,我没有第一时间和他说的冲动,而他发生了什么其实也讲得不多。
的确是亲密关系,却像中间有一道分割线,两个人达成默契互不越界,在心里把水端平。
朋友说,这种相处模式挺舒服的,也许是时间太久,感情归于平淡了。
但我觉得不是。
并不是热烈的爱意变成文火煨炖的俗常,反而更像两个满足最低恋爱需求的人,在亲密关系里体验着各自的孤单。
起初以为是我们都比较理性,时间长了我才发现,其实是我们都逃避进入更深一层的精神交流。
因为相信,平和的距离一定好过碰撞带来的震荡。
毕竟,震荡难免会受伤的。
在网上看到,心理学中把这种关系称之为 " 假性亲密关系 " 。
就是两个人在形式上谈恋爱,做着所有情侣都在做的事,却没有深层互动,习惯逃避问题和矛盾,缺少冲突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同合伙生活一样。
好像在扮演情侣,却并未真的在一起。
可能从小就听话地满足父母提出的各种要求,所以逐渐失去了解 " 别人或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 的能力。
又或者,我们并没有在父母身上看到相爱的样子,他们也不约而同选择了疏离的生活。
不管哪一种,那些种子最终都让我们变成一个背着壳,不敢表露真实自己的大人。
而假性亲密关系仿佛是一把钝刀,比起即刻的伤害,长久的痛苦更让人每日煎熬。
剧作家廖一梅曾经讲过: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齿轮,我们都感到自己的不完美,感到自己的缺憾和需要。
但天地间找不到能完全咬合的两个齿轮,他们会在碰撞中打掉自己的一些齿,然后在运转中慢慢磨合,当他们碰撞时,痛苦就来临了。而那些不动心的恋人,他们对人保持安全的距离,只享受愉悦,其实他们就还只是独自旋转的齿轮。
独自旋转的齿轮是一种空转,归根结底心还是空的。
一直空着心,把自己保护得完美,哪里有机会填进爱情呢。
爱情中那些觉得对方过分,可还是愿意心平气和说自己也有错的坦诚;那些倍感无助,但一个电话打过去就能获得力量的满足;以及所有糗态百出的时刻和所有看着对方眼睛认真说爱的瞬间。
这些色彩,连同色彩背后斑斓的天地,都得打开硬壳才能窥见。
爱一个人是交付软肋,再生出铠甲,这个过程其实是有先后顺序的。
而想要和别人制造羁绊,就要承担流泪的风险。
我想我之所以会走入假性亲密关系,是因为我总在定义爱情的界限。
爱要圆满一点,顺遂一点,最好没有伤害。爱应该是体面的样子,是成年人跟成年人的交往,是不可以 " 胡来 " 的互动。却忘了爱本没有那么多限制,可能就是肩并肩的两棵小树,在看不见的土壤下,盘根错节地相连。
这种向深处探寻的 " 牵手 " ,这种一起生长,一起淋雨,一起晒太阳的人生,才是爱的希望与浪漫。
所以啊,得要学着把门打开,希望与浪漫才有机会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