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因为带着孩子读《水浒传》原著,所以两个月来断断续续在翻这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点:1、宋明清时的历史背景。2、水浒英雄中的人性。
首先说第一点小说背景。和我们现在的法治社会不同,在小说大概取材于宋、元、明朝三个时代,从书中的章节中可以明显的看出,社会上有两股势力:一是官员政府,二是草莽江湖。用今天的话说即政府与黑社会。只是在当今,政府官员势力已经成为权威所在。太平时期,政府的武装实力既可以绝对性统治社会太平,也可以绞杀不服从的势力。而在水浒传中,官方势力非常衰弱且黑暗,民不聊生,因此群雄逐起。不论是官员走投无路落为草莽,还是小吏杀人没有生路落寇,还是有能力者主动投靠草寇,总之,正是因为官府势力的薄弱,民心之所向,替天行道,因此才催生出这样一股势力,俗称梁山好汉。二、当时这股势力能够成为气候,主要原因始于它的旗帜替天行道,为百姓苍生谋福利,导致的也是民心所向。而当今的黑社会势力,无论初心如何,更多是与政府人民的利益总体相悖的。所以,水浒的故事在今天绝不可能再发生,英雄杀人、流血逃逸,落草成寇的事不可能发生。
其次,讲一讲英雄人物的人性。林冲的木头人性格,宋江的层层假面,李逵的粗暴无头脑,以及鲁智深的通达智慧人性,再看官员,黑暗官场之中,高俅等人能够成为势力,逼迫许多官员。自古以来,这就是权力场中的事实。在权力的压迫下,林冲80万禁军教头,不敢吭声,已无血性,权力机制对于人的绞杀就是这样的。这也使我想到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权力场景下演绎的个人命运,唏嘘不已。
为自己而活,安身立命已经足够辛苦。但凡有可能该安心养性,才真正不枉走这一遭。由此,水浒中最爱的自然是鲁智深,最惋惜的便是宋江。
以下是水浒传名家鲍阵山老师对人物的分析。
林冲:
事态发展至休妻断腕,又自欺欺人的“与我无关了”。屈辱妥协到这般地步,还不如老丈人一席话:
我儿放心。虽是女婿恁的主张,我终不成下得将你来再嫁人。这事且由他放心去。他便不来时,我也安排你一世的终身盘费,只教你守志便了。
宁愿让女儿守寡,绝不向衙内屈服!
草料场,风雪夜,林冲外出买酒,“赔着小心呵护着这个世界”的心境都化在锁门的动作里。
一是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二是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三是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
再锁了。
然而,谨小慎微又如何,已没有了自我。
“还好有个鲁智深”。或许与鲁智深一别多年
后,已成为“木头人”的林冲再见到鲁智深时内
心能有这一句低语。
不禁又发问,林冲经历了什么?是时候重新认识林冲了。
林冲一生,只是一个怕字。
老婆被别人调戏,林冲竟然能忍,能让,原因就是那人的养父是他的顶头上司。他说不怕官,只怕管,其实,不是官,谁能管你?所以,还是怕官。问题是,这不是林冲一人的悲剧,也不是林冲一人的性格。在权力社会里,它几乎是所有人的性格、所有人的悲剧。
正如书中鲍鹏山所述的这般,林冲的悲剧,是权力绞杀下灵魂的自我投降。
最阴险的好计策用在林冲身上,似乎“稍显多余”。
鲁智深:
打杀了郑屠,鲁智深似乎失去了“正路”。但我们不必为他担忧。
“遇弱便扶,遇强便打”,安身不在朝堂,也可拜入佛堂。不谋的勇毅,使鲁智深天生带有一种智慧,正如智真长老给他取的法名“智深”。
鲁达对自己的人生,无那么多孜孜以求,无那么多的欲望,所以人有智慧,且天机深厚,可不就是智深吗?因此,后来智真长老给他取法名叫“智深”。
鲁达就是智深,愚鲁通达就是智慧深厚。鲁达的人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一种智慧来自性格,有一种性格即是智慧。所以,养性即是养智,养智就要养性。
不靠算计,全凭本心。因此,成就了鲁智深与林冲的莫逆之交,也让我们在野猪林救林冲的桥段中,深切感受到鲁智深内心“忧得你苦、放你不下”的深情。
鲁智深的圆满是他“不谋之心”凝结而成的果实:
他的不谋。一是他不怕。所以,别人还在琢磨、犹豫,他已挺身而出了。二是他不躲。有些事,你碰上了,就是你的命,你就要迎上去。
那一刻,鲁智深的“安身立命”已成“安心立性”。
鲁智深:
当奸邪将林冲踩入泥泞时,一声“兄弟”,一道身影,便是刺破黑暗的刃。锋利,不容阻挡。
透过鲍鹏山的笔尖,我们顿觉,野猪林救林冲,鲁智深的救,饱含温情与尊重:尊重林冲的抉择,不擅阻他的因果,只在危机之时如“救风尘”般现身。至诚至真、无声细腻地守护林冲,守护林冲这份被权力碾碎的尊严。
宋江:
读出《水浒传》中的那颗晚年“寂寞心”,确实是很有意思的角度。
就《水浒传》中的人物而言,谁的晚年心最“寂寞”?
肯定是宋江。
宋江饮御酒、知中计后,作者为宋江设计了大段的内心独白,算是宋江对自己生的总结:
“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今日天子轻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只有李逵现在润州都统制,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只除是如此行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