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36|存在与生命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大龙

1

谈到[存在],我们就不能不提海德格尔以及他的《存在与时间》。他被认为是现代存在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真正开始严肃而严谨的厘清[存在]这个问题的第一人。

我仍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此在”来称呼作为能够思考存在问题的存在。

[此在]的提出,其实是很有意义的。海德格尔在这本书中的开篇就提出了为什么要重提存在的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存在],在最早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那里是做过仔细的讨论的,不过遗憾的是,没有进行严格的界定。但后世的哲学家却把存在问题给忽略了,以为存在是一个不需要定义也无法定义的命题,一个不言自明,人人都知道其含义的命题。他们认为存在是一个最高的最原始的概念,无法也无需再进行界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经过几千年,其实人们仍然不知道存在究竟为何物,也不知道存在是需要去界定,需要去厘清的。直到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存在问题才重新被提出来。但海德格尔认为笛卡尔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我认为,笛卡尔和海德格尔的思路的出发点是大致一致的。也就是说,必须先提出一个最根本的最不须证明的,最肯定的存在,以此为命题才能展开。因为所有的命题都是基于概念的,而所有展开的概念又必须基于最原始的公理性质的可靠的基本的概念才行。笛卡尔提出的是我思故我在,是那个“能够思考的我”,才是存在的唯一可靠证据。我认为,这其实是在存在领域的一个深刻的洞见。这个洞见,和后来量子力学的结论其实是一致的。

海德格尔也是基于这个思路:那个能思考存在问题的存在,他把它称为“此在”,是存在的唯一可靠证据。除此之外,不应该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周围世界和其他东西就是真实存在的。

海德格尔就是以这个前提展开了他的详细的论证。他是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他仔细考察了此在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也就在世界之中和在时间之内的存在。

海德格尔通过他的精密的考察和思考,得出了几个令人震惊的,也是令人颇为沮丧的结论。

其一:此在的日常在世界中存在状态就是[操心]。表现为,对上手事物,也就是物件的操劳;以及,对他人,也就是共在的操持。

其二:此在是先以他人,即[常人]的方式存在。也即以一种平均的方式消散于世界之中。此在以失去了本真的自己(本己)的方式而存在。

其三:此在,以[沉沦]和[被抛]的方式存在于世。

其四:此在的更原始的存在方式是[现身情态]和[领会]。而其根本体现方式就是[畏]。畏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回到自身,回到本己;另一个就是怕,因怕而逃离,重新沉沦于世界。

领会是先行掌握。因此,解释和认识,是在领会之后的,只有先行掌握,才有解释,才有语言的构建。领会是一种透视性的,直接看到的认识。

上述都是以空间维度讨论的结果。

在时间维度上,结论为:

其五:死亡是存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常人却往往在逃避死亡中沉沦,本真的存在才是向死存在和向终结存在的。

注意,这几个概念和结论,常人、被抛、畏和领会、向死存在,是非常关键和非常重要的 ,它几乎是《存在与时间》最最重要的陈述。这是现代哲学家们容易忽视的一点,我会在后面详细说明。

当然,我们也应该指出,《存在与时间》的一个缺陷就是:一直没有非常明确的讨论,本真的自己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海德格尔在第一部分空间的讨论中,只用了一个“此在的变式”就模糊过去了;在第二部分时间的探讨中,用了良知和向死存在。但我认为,这只是本真存在的部分特性,并非他所说的最本质最核心的特性。我只能大胆的猜测,他本人其实还没有领会到或者没有透视到这个本真,因为根本上,这需要进入到生命的更高层面。

正如海德格尔自己在书中提出的疑问:仅从日常生活的层面切入,是否能获得完整的此在的领会?遗憾的是,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海德格尔呕心沥血,尽管《存在与时间》如此深刻和杰出,但由于视角和生命层次的局限,仍然没有获得完整的此在的领会,仍然留下了一个重大的缺口。是的,哲学家们只有走出日常生活这个视角,从生活的层面进入到更高的内在生命的层面,才可能获得此在和生命的完整的领会。

而我的《全人和空性心理学》和《世界和生命的本质》两本书,正是要跳脱日常生活的视野,详细探讨和论证此在和生命的更高层面。

2

按照人们的普遍的观点,空间和时间,是最根本的客观存在。它们构成了世界的最基本的维度。只是经过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努力,时空的维度已经由三维变成多维了,如黎曼几何、相对论、弦理论。由于海德格尔思考的也是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所以落脚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很自然的。因为,按一般的看法,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脱离空间和时间而存在的。

不过,海德格尔的伟大在于,他思考的是最本质的存在。而最本质的存在,没有什么东西,包括空间和时间在内,不能重新思考和定义。他的结论是,周围世界只是依托于此在而存在的。是以“去远”的方式而存在。

当然,世人也承认爱因斯坦的伟大,尽管相对论到现在还未被完全证实,只是被部分实验所证实,但他仍然深刻的洞见到,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而且时空还是可以弯曲的。这和过去人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且是客观绝对的,大为不同。

在数学领域,同样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数学家,那就是傅立叶。了解傅立叶公式和傅立叶变换的人知道,它在现代信号、通信、和计算机理论上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傅立叶首次洞见到,比时域更深刻更本质的一个东西,就是频域。

当然,有人可能会认为,频域是一个想象中的东西,而时域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真正领会了傅立叶公式含义的人不会这样认为,他们会承认傅立叶的洞见:频域才是最根本的存在,而时间可能是虚幻的存在。频域和音乐的音符是非常相似的。换言之,我们眼前这个纷繁复杂落叶纷飞的世界,是否是上帝谱好的乐章?

但离散的频域是什么?其实就是量子。这样一来,量子论和数学中的傅里叶变换,首次在这里交汇了。

量子论的核心观点,也是它最本质的观点,其实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被广泛的承认。只有极少数的人,如量子论的先驱和泰斗玻尔,才承认量子论的核心观点。

据说,有一次,爱因斯坦当面问波尔,“难道您真的认为,当您不去看月亮的时候,月亮是不存在的;当您去看的月亮的时候,月亮才存在?” 玻尔回答说,“是的”。

玻尔之所以这样明确的回答,是因为这是量子论的结论所必然要求的。因为量子论的核心结论就是:客观物质是不存在的。物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意识去探照的结果。量子物理学家把这一现象把称为“塌缩”。

我们为什么要谈到傅立叶变换、相对论和量子论?因为这些理论,都在探讨最本质的存在概念,时间、空间和物质。而量子论和傅里叶变换的最终的结论就是,客观物质以及时间空间都是虚幻的存在。所有客观存在的东西,如物质,以及主观的东西,如精神在内,都是意识的产物。万事万物,都是意识的产物。

3

当然,人们也应该感谢弗洛伊德,如果不是他发现了潜意识,我们对意识的认识,还停在很表面的东西,还是一个巨大的黑箱。

按照弗洛伊德的发现,意识,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他实际上也提到过前意识,就是潜意识要进入到显意识的一种中间状态。

荣格进一步发展了潜意识,提出了集体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另一个贡献是创新了人格理论,他把人格分为超我、自我和本我,而本我对应于潜意识部分。

后世的阿德勒的个体,以及科胡特的自体,都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的变形和发展。他们企图把弗洛伊德分裂过的人格理论,重新进行整合。

我之所以谈到这些,是因为我们需要对此在的两个根本性的东西,意识和人格,也是海德格尔所忽视的东西,重新进行发掘。

4

经过上面的一些准备工作,现在我需要对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再次梳理了。

我愿意仍然沿用海德格尔的此在的称呼。按海德格尔的推论,此在有两种存在方式,一个是常人,一个是本真的存在。海德格尔整本书都在论述常人的存在,现在我需要来论述本真的存在到底是什么了。

本真的存在,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本真的自己的存在,即本己,我把它称为全人。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是,本真的无我的存在,即存在之外的存在,我把它称为觉者。

用量子论的观点来陈述就是,此在,在能量和意识梯度上,分为三个生命层次:常人,全人和觉者。

常人,是以他人的方式存在、失去了本真的自己的人。世上的大部分人都是这一类人。

全人,是指找回了本真的自己的人。是在人格上不再分裂为超我自我本我的完整的人。

但常人和全人,都没有承认量子论的核心观点,也就是物质、时间、空间并非虚幻的存在。他们均认为自己和万事万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觉者,则承认量子论的核心观点,也即物质、时间空间,以及客观的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存在。所有这一切,都是意识的产物。所有这一切都是虚幻的。也就是,现实是一个梦境,而觉者,从梦中醒来。

现在我需要借用海德格尔的[领会]的概念。真理,并非经过分析研究而获得,而是直接被看见了:它只有首先被直接看见,被直接领会,才能诉诸于语言和文字。上述,全人、觉者的分类,并非概念上的推导和逻辑上的总结,而是基于直接的透视、看见和探照。是直接,照见了这两类人的存在,才提出来的

5

对全人和觉者的存在状态,这里有必要再进行一番说明。

我在前面《谈追求》一文谈到过,全人是不分裂的、完整的人。他的根本存在状态是孤独。

应该承认,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谈论的本真的自己即本己,和我这里谈论的全人已经非常接近了。所以,我也仍然愿意用本己这个术语来指代全人。但是,对于全人的最本质的特征,我仍然愿意用完整或孤独。他所说的良知,则是从属于这个本质状态下的。换言之,一个生命完整的人,良知会自然出现。

但他为何是孤独的?这种孤独的状态,指的到底是什么?

这是因为,全人,已经回到自己。他不再操劳于物件和事物,也不再与他人共在,不再操持于他人。这样一来,他的存在状态,就不再是操心了。他也无须在世间沉沦了,他并不消散于世间。他从他人和社会的人中,回归为一个“自然”的人。所以我们说,他的存在状态是孤独的。

这种孤独,并非寂寞,也并非需要依赖于他人。恰恰相反,他摆脱了依赖于他人,摆脱了寂寞。他真的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了。这样一来,他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我们恰恰是从他的这种独立性和自由性来谈论他的完整的。也就是说,孤独即完整。当一个人,也就是常人,需要依托于周围世界和周围他人而存在的时候,他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当全人摆脱这种分裂状态时,他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他在心理和情感上都是完整的,这并非指他获得了自我实现、尊重、爱、归属、安全等心理和情感需求,恰恰相反,他摆脱了对这些需求的依赖,他是通过脱离这些需求而成为完整的。只有当一个人摆脱这些需求时,他才能获得真正的完整和自由。当然,这个代价就是孤独。但是,他享受这种孤独,渴望这种孤独。他与孤独同在,孤独就是他本身。孤独就是他的在世存在。

在时间上,全人已经能够向死亡存在。他已经不再惧怕死亡。全人仍然畏死亡,但这个畏是敬畏,而不是惧怕。他不会再像常人那样,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去逃脱和逃避死亡。他能坦然的面对死亡。他已经可以认为死亡是生的自然的一部分。

当全人和自己孤独的全然的相处时,他体验的,其实是宁静和喜悦。全人的孤独,确实会产生出宁静和喜悦。

但全人仍然生存在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全人,因为认为物质世界为真,所以他仍然摆脱不了身体的羁绊。他仍然要体尝和忍受身体疾病带来的痛苦,也想摆脱它们。尤其当他身患重疾,需要他人照顾时,他会感到很不自在,很不自由。他的自由感在这个时候下降了。

他有可能遁入山林田野,也有可能行走世间。当他入世时,他仍然会感到一些不舒服。因为,他已和世人大不一样了。一些传统和文化习俗有可能会让他反感。他也有可能因怜悯世人作出一些唤醒行动,但因为后者的误解和麻木,他会体验到孤独和苦闷。这时候的孤独,与他独处时的孤独有所不同。这种孤独里面带有一丝不被理解甚至误解的悲凉和无奈。

由于这些原因,他可能仍然需要再进一步,向觉者进发。全人虽然已经基本消除了常人层面的分裂,但在更高的生命层面,也就是觉者的层面,他仍然是分裂的。这在后面会进一步指出。

而觉者,是什么样的存在状态呢?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觉者是从梦中醒来的人。他已完全意识到现实世界虚幻不实的本质:这个现实世界,不仅包括外部的物质世界和外部的他人,甚至也包括他自己的精神和肉体,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这样一来,就不会再有一个“我”存在了。他彻底的从假我和小我中解脱了出来。此时他获得了真我,获得了真正的完全的最终的自由,也就是自在。

觉者的存在,其实就是本真的存在。但海德格尔,可能是混淆了本真的自己(本己)和本真两者之间的差别了。本己指向全人,而本真指向觉者。海德格尔在书中并没有深入的谈到本真的真正状态是什么。

觉者的真正存在状态,主要就是觉醒和自在。深度觉醒的觉者即觉悟者,则主要是大自在。当然,他也可以行于世间。当他这样做时,则是在游戏人间。由于他已看清现实和人间的虚幻,很多事情对他都是一场游戏了。不过,他仍然会严肃的看待一些事情。他也真正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越了死亡。注意,他不是摆脱和看清死亡,是真正超越生死。此时我们可以认为,他彻底摆脱了人类的存在,他是存在以外的存在。可以说,他是另一个物种了。当然,从形体上来看,他确实还是一个人。

初步的觉醒者,有可能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和身体的限制。如果他真要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身体的限制,就需要进一步修习。之后,他不在时间和空间之内了,时间和空间对他也是虚幻的了。他终于完成了对时空的真正超越。他把玩时间和空间于股掌之间。此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大自在。

觉者也会体验到部分孤独。这种孤独也是因为觉者要唤醒人类时的遭遇造成。但这种孤独,同时也是一种深刻的慈悲。

6

现在,我还需要借用海德格尔关于[畏]的概念,以及量子力学关于能量跃迁的概念,来阐述三类存在者的跃迁方式。

常人为何以及如何跃迁到全人?

是因为畏。

对现实的畏,对黑暗的畏,对死亡的畏,对无知的畏。这种畏,都可能迫使常人,要进行逃离。这种畏和这种逃离可能带来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就是怕。此时常人,重新逃回而消散于世间。他仍然是一个常人,有可能是病态,也有可能是健康的。但终究是一个常人。

还有一种结果,就是无畏,也就是面对这个畏。有可能他确实走投无路,确实陷入绝境,而产生一种勇气和力量。此时,他反而拥抱畏,和畏相处。

这样他就获得了一种能量和力量,开始跃迁为全人:他终于摆脱了外在,终于能和自己相处,他终于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也许我们需要对常人的这种畏做一个更本质探讨。有没有一个更本质的畏,使常人一直处于这种常人状态而不愿找回自己,任由自己一直沉沦下去?

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畏,那就叫匮乏。

世人存在着普遍的匮乏,物质的匮乏,生理的匿乏,安全的匮乏,爱和归属的匮乏,尊重的匮乏,自我实现的匮乏。人们一直想填充这种匮乏,使之变得丰沛,仿佛这样就能变得幸福。当他们变得丰沛一些时,确实会感到一种满足和幸福。但这是一个让人上瘾的游戏,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填充,匮乏感都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增强,于是又迫使人们不断的去填充,于是不断的沉沦。注意,这种寻求外在丰沛,寻求外在幸福,寻求爱和归属,寻求尊重,并不能让一个人变得完整,反而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分裂。他不断的将自己分裂成自我和他我,分裂成身份地位名利财富,分裂成主观和客观,分裂成精神和物质。

因此,对于匮乏的逃离,就是对外在丰沛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分裂的加重。

常人,只有从这种匮乏的畏中解脱,无畏于匮乏,和匮乏相处,这样他就不会再分裂。最终,他终于能把匮乏反转,变成无所失之匮乏,即真正的自己。他终于接纳了自己,接纳了一个本来的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时,真正的内在的丰沛和真正的自由才来到。他终于摆脱了常人的沉沦。

现在,他成为了全人,一个完整的人。他已经不再自我分裂了。但仍然保留着最后一个分裂,即存在层面的分裂:就是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分裂。他在到底主观决定客观,还是客观决定主观,精神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精神之间徘徊。因此,他仍然处于二元对立之中。他试图使用各种手段统一或调和它们,例如最高理性,矛盾对立统一,阴阳调和,道,至善。理性仍然抓住了他。他不愿失去理性。因此,对理性失去的畏,也就是对本己的最终失去的畏,成为全人最后的畏。

虽然全人没有沉沦到世间,但他仍然沉沦到理性之中,沉沦到本己之中,而无法自拔。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全人也不例外。但他虽不断追求,仍然一无所获。

如果全人要突破这点,就要向上跃迁,他仍然要无畏这个畏。无畏失去本己这个畏,无畏失去一切知识和理性这个畏。当他,由“我”变成“无我”时,当他由主观和客观的分裂,由二元对立和统一走向二元消解时,他终于完成了一次新的反转,一次新的跃迁:他觉醒了。他通过彻底失去“我”而觉醒,通过失去二元对立,也通过失去二元统一和整合的企图,通过失去整个世界,通过看清现实的虚幻,而觉醒。

7

生命从低层向高层的跃迁,也即从常人向全人、觉者的跃迁,确实是一个逐渐失去的过程。通过失去常人,完成向全人的转变;通过失去全人,而完成向觉者的转变。

我们甚至可以用一个更骇人的词语,就是死亡。

失去,其实就是死亡,一次彻底的死亡。

一个人,只有死了,才能活着。否则,他就永远是死着的了。

一个人,只有彻底的走向他所在层次的生命的死亡,才可能重生。这种死亡,包括他的精神和肉体。当然,这并非要他自尽。实际上比自尽,还要残酷。因为这种痛苦再大,也不过是数秒,数分钟的事情。但我说的这种死亡,却可能长达数天,数月,甚至数年,数十年。它的方式也非常残忍,是一刀一刀的向自己灵魂深处剜割,一滴一滴的滴血,直到自己体无完肤,直到面目全非,直到完全认不出过去的那个自己。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不轻易建议一个人走这条道路的原因。这条道路,生命跃迁的道路,寻找真理和生命真相的道路,大致只对三种人是适用的:一、对真理和生命真相有无限追求,而且有大无畏勇气的人。二、处于或经历过巨大不幸和痛苦,不愿再次经历相同悲惨境遇但也无所畏惧的人。三、已经一无所有,失去了所有,不再畏惧任何失去的人。

如果不属于上述三种人,我其实不建议他们走这条道路。尤其对那些正在追寻人间幸福,或者处于和享有世间幸福的人们,要慎重尝试这条道路。

8

也许,人们对生命的这三种状态或者境界,希望有一个统一而完整的、一致而全面的了解和理解,而不是割裂成不同的片段。现在,我就从意识的层面,来统一和完整的解释一下三种存在状态。

从意识量子论的角度来讲,意识产生和决定一切。但意识也有不同的层次。

常人的意识,我称之为常识。全人的意识,我称之为全识。觉者的意识,我称之为觉识。

显层的意识是什么?其实就是认知和知见。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和知见。常人的认知和知见就是认为这个现实世界是真的,认为幸福和欲望是重要的。而全人的认知和知见,已经开始远离幸福和欲望了,但仍认为现实世界是真,有理性存在。而觉者的认知和知见,则完全反转了,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是一个梦而已。

意识也是心智。如果借用计算机程序的术语,它其实就是一段程序。借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它就是一段记忆。只不过不同层次的生命,他们的程序和记忆有所不同而已。

广义上来讲,情感情绪这些东西,都可认为是意识产生出来。

另外,人的习气、习惯、性格这些东西,也都是意识的一部分,我把它称为“习识”

所以可以认为,在生命的层面,无论是常人、全人还是觉者,这段程序和这段记忆是真实存在过的。只不过,程序和记忆的内容有真假之分,正见和妄见之分。

这段话,可以认为是存在和生命的完整的一致的本质的解释。

下面,我们就把生命各个层次的意识结构做一个剖析。

常人的意识=常识=显意识+潜意识

+习识(习气,秉性)

+集体无意识(欲望,情态,情感,感受,情绪)

+灵力(生命冲动,部分良知,心念)

+藏识(全识,觉识)。

其中

显意识=常人知见(常人知识,思维,智力)+知觉(空间,时间,错觉)+感觉(眼耳鼻舌身识)+记忆。

潜意识=压抑的本能(性,欲望)+分裂+防御(投射,移情)。

习识=习气+秉性。

集体无意识=欲望+情态+情感+感受+情绪

欲望=性+控制+权力+名利+身份地位+享受。情态=贪嗔痴慢疑+邪恶+嫉妒+自私+懒+畏(匮乏,黑暗,痛苦(生老病死,离别,失去,伤害(抛弃,背叛,中伤,误解)))+麻木(冷漠,异化,荒诞,沉沦,愚昧,无明)+孤独。

情感=(爱恨,友情,爱情,亲情)。

感受=(快乐(幸福,舒服,舒适,自豪),苦痛(难受,自卑,迷茫,失落,寂寞),好感(喜欢,喜爱,赞美,崇敬,重视),反感(厌恶,憎恶,蔑视,轻视),惊奇)。

情绪=(喜怒哀惧等)。

灵力=生命冲动+良知+心念。

生命冲动(常人)=本能+表现+渴望。

本能=生本能(生存,逃避、恐惧死亡)+性。

表现=内部激情(热情,潜能,挑战,个性展现,自我实现)。

渴望=外部世界(荣誉,价值,成就,肯定,关注,爱,幸福,求知)。

良知=(良心,善良,理性,同情,怜悯,同理心,接纳,包容,理解,尊重,信任,真诚,正直,公正,公平,宽恕,感恩,忏悔)。

心念=觉知力(觉察,直觉,敏感,敏锐,自省,透视,审美)+意志(信念,信心,决心)+意念+定力+耐力(忍耐,毅力)+勇气+其他精神力量。

上述显意识,潜意识,习识,是常人的个体性意识部分,每个人都有可能不同,是个体的特定部分。而集体无意识和藏识是隐藏的部分,是全体相同的。这里,我改造了一下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利用这一概念来指所有某一层次此在所拥有的集体无意识,常人其实主要就是在集体无意识的控制下而沉沦于世间的。而藏识,可以认为是隐藏更深的集体隐意识,它指的是比某一层次更高层次的隐藏起来的意识。

这里,生命体还有一个灵力的成分。

灵力由生命冲动、良知和心念组成。

常人的生命冲动是本能、生命表现冲动和渴望,也就是说这种冲动主要表现在向外求取,而不是向内索求。所以才会造成各种分裂。

这里,生命冲动可以大致理解为弗洛伊德所说的“力比多”,但也是有所差别的。因为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是建筑在性冲动的基础之上的。这是造成阿德勒、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不过后来弗洛伊德也修订了他的力比多概念,这里不再多谈。

常人的良知已经被隐藏很多了,这也是由于他们分裂的原因,所以只剩下部分良知了。

灵力,是有机生命体与智能机器和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差别,后者可以有智能,但没有灵力。以后我们还会详细阐明这点。

下面,我们再来描述一下全人的意识结构。

全人的意识=全识=显意识(全人知见(智慧),知觉,感觉,记忆)

+微潜意识(完整(基本不分裂))

+习识

+集体无意识(情态(痴,畏,孤独(宁静喜悦悲凉慈悲)))

+灵力(生命冲动(本能(生存(向死存在),性魅力),表达(真,善,美),渴望(求知)),良知(至善,唤醒),心念(觉知力,意志,意念,定力,勇气,耐力,其他精神力量))

+藏识(觉识)。

这里,全人的知见与常人知见已经有很大不同,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了。这是全人和常人差异很大的地方。由于全人基本消除了人格的分裂,因此潜意识部分非常小,我把它称为微潜意识。另外,全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欲望的成分基本不见了,如果有,也转换为了求知的生命冲动渴望。全人的存在状态,主要是孤独。全人的畏的本性还是有的,我们谈过,这里的畏主要是对本己失去的畏。另一方面,痴可能也是有的,这主要适用于诗人和艺术家群体。全人也是有习识的,他们也有自己特殊的习气。

全人的生命冲动,主要是生命表达冲动,对他们来讲,生命主要是一种表达,真善美的表达,无需去表现了,因为他们已经是完整的了,不需要外界的评价。他们的渴望基本只剩下求知了。而爱,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渴望,而是他们的给予了。

全人是真正具有完全的良知的。他们的完整、孤独和生命表达冲动,会赋予他们完全的良知。他们几乎达到至善了,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同时唤醒世人。

全人在心念方面,会比常人要强很多,尤其是觉知力、信念、定力和无畏的勇气。其中最重要的是,全人的觉知力向全面、精微、深刻发展,正是这点,是促成全人走向觉醒的最有利因素。而这点是常人普遍缺乏和普遍被遮蔽的。

这里,我需要再次指出,全人和海德格尔关于本真的自己的差别。全人最本质最核心的存在状态就是完整,也即孤独。就是基本消除了潜意识层次的分裂。

在完整和孤独中,会产生以下次级特征:1、完整的本真的向死存在;2、真正的完全的良知;3、遮蔽的灵力的打开,尤其生命表达和觉知力。

最后,再来看一下觉者的意识结构。

觉者的意识=觉识=显意识(正知见(觉,大智慧(般若)))

+微习识

+集体无意识(慈悲(大爱))

+灵力(生命冲动(表达,化身表演),心念(禅定(四禅八定),如来藏(圆成实性(大圆镜智(圣灵(神性)))))

注意,对觉者而言,已经基本消除了潜意识部分。而正知见也是他们差别于常人和全人的主要部分,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他们觉醒了: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他们的集体无意识主要体现在慈悲,即对人类和众生的大爱。当然,他们也会有一部分的习气,主要是他们长久熏蒸而来,这个需要他们修习逐渐去除。由于觉者内部也有不同的层级之分,也需要不断的修行。

觉者的生命冲动主要也是生命表达,展现其本真的存在。但可能也会通过“化身”进行一些世俗无法分辨的“表演”,如圣者的和光同尘,济颠的“表演”。

绝大部分觉者都会修习禅定,这是一种非常深度的定。但禅定也并非觉者的先决条件。深度禅定中会打开生命之门,产生极精微的觉知力,产生神通也不稀奇(但觉者并不轻易使用神通,除非很有必要)。修习禅定和修习般若一般是同时进行,而且般若要尽早先行具备,且越深越好,否则就是枯禅了,这样的禅定没有多大用处。由于涉及到修行,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觉者的藏识已经被展开或部分展开,已经开始换成如来藏了。良知此时也被慈悲和如来藏替换了。他们在求取大智慧(即般若)的道路上了,如果他们最终完成了转识成智--将“识”完全转换成“大圆镜智”,就算功德圆满了,其实最终就是佛性,就是圣灵,也就是神性。但每个人,都先天具有佛性,也先天具有神性,只是不断被遮蔽了而已,被分裂了而已,被隐藏了而已。(这里我引用了佛经和圣经上的一些术语,因为我不想再造更多词汇了。)

当然,上面对意识的剖析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并不是一个很准确的描述。今后我会在其他理论著作中,对生命的意识结构做更加精微和准确的论述。

我们再来谈谈三者的人格结构。

常人的人格=超我+自我+本我。

全人的人格=本己

觉者的人格=本真(真如)。

可以看到,全人的人格已经完整了,不再分裂了。

而觉者,其实可以认为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人格,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他保留人格,完全是为了世间表演和游戏人间的需要,为了渡众生的需要,他可以随时幻化出各种人格,都由本真或真如产生。

如上可以看到,我和海德格尔关于存在领会的落脚点不同。我是从存在的根本,即意识及其结构来进行领会的。另一方面,也是脱离了日常生活的层面,直接进到更高的生命层面进行领会和探照。这样,自然也就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但在常人层面,我们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我对常人的意识结构进行了更精细的划分。

9

我还是以计算机或手机程序为例来说明好了。这些程序存储在硬盘或芯片上,好像每个人的意识存储在每个人的心里一样。这种存储是真实的,是存在的。但是,当它们投放到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时,那些影像是假的,例如,你每天的,吃饭睡觉,忙忙碌碌,和各种人发生各种联系,上演各种剧本,其实都是假的,都没有客观存在。这和电影上演也是一样。电影投放在屏幕上的人物情节其实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唯一存在的,就是那个胶片上的程序和记录。但世间的人,包括常人和全人,都以为,电影情节和手机电脑屏幕上的东西是真的。只有觉者,才不这样认为,而是认为这一切影像都是假的,只有程序和记忆为真。

其实,上述观点有某种程度的宿命论。因为一切都是由程序规定的。古希腊斯多葛学派,以及所有以理性为基础的学派,如笛卡尔,黑格尔,牛顿,傅立叶等等,甚至包括基督教上帝信仰,佛教的因果轮回,都是有某种程度上的宿命论。人间的一切都是上帝谱好的乐章,只是这个上帝是谁,每个学派和宗教认识不同而已。

但我现在要打破这种宿命论。因为宿命只发生在某一个层次,在这个层次里,好像由一种宿命和命运所规定,一个人无论如何折腾,都无法摆脱这种命运的摆布。但现在,一个人有了一种新的选择和自由,那就是从低层次跃迁到高的层次,这样一来,他就摆脱了宿命,可以完全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当他感到有被主宰的时候,可以不断的跃迁,从而不断的逃脱命运的掌控。最后,他不用再跃迁了,他得到了最后的真理,获得了真正的大自在。

跃迁的过程是意识的去除过程,而不是叠加过程。因为,每个人都同时具备常人、全人和觉者的意识。只不过分为显识和藏识。

常人其实也有觉者的意识,我们可以称之为觉性,只是被隐藏起来了,成为了藏识,他没办法调动,也意识不到。他其实可以去调动,但一旦调动,他就会遇到畏,就会反弹,他就会去压制。

为什么?因为根本上,生存是一个生命体的核心要务。每一个生命体,都试图抓住生存。没有哪个生命体,除非迫不得已,会去试图,消灭这个生存。这是一切生命体,包括人类和动物在内的,一个本性。维持他自己的生存是生命体的本性。

生命的跃迁,确实意味着要,消灭生存。要消灭他所在层次的生存。这是一次彻底的消灭,一次彻底的摧毁。世间很少有生命体,能有这种勇气和决绝。

所以,生命的跃迁,是一件困难之极的事情。但对某些人,例如走入绝境之人,却可能是一次机遇。他甚至可以越过全人阶段,直接由常人跃迁为觉者,如果他足够幸运,勇气足够大的话。

关于这种跃迁,需要具备的条件,尼采其实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已经阐明。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应该不会对他的一个比喻,也就是关于骆驼、狮子和小孩的比喻感到陌生。其实这三个条件也是生命跃迁的三个条件。骆驼代表的是忍耐,狮子代表的是勇气,小孩代表的是信念。骆驼确实是要经过沙漠,经过荒无人烟之境,这和真理之途要经过荒无人烟之境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当你走上这样一条道路时,确实应该像骆驼那样,有足够的忍耐和耐力,足够的孤独。当然,你也会遇到山林中那样各种各样的凶险,所以,你需要有狮子般的智慧和勇气。最后,支撑你这一切的,其实是孩子般的信念,是孩子般的求知,也是孩子般的无知。你也可以认为是跃迁的三个阶段:先是在荒漠中的求索,然后是在山林中的探险和进发,最终回归到孩子的原始的最初阶段,完成最后的蜕变。孩子确实是新生的,他的生命也确实新生了,只是跃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所有走过这道旅程的人,都会有相似的体验,他们都会留下一些路标和线索,以给后世的人以相应的指引,只是后世的人们通常会粗心的忽略,或者曲解和误解,或者转头厌恶而离去。

人类真正的最本质的畏,就是死亡和生存。他们只有持续面对这个畏,才能真正跃迁,真正觉醒。

10

批判哲学自康德肇始。但一般人可能会误解[批判]的含义,其真实的含义其实是[考察分析],并非批评和评判。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康德提出的[此在]进行了批判,也即考察分析。他认为,康德承认主体以外的对象也为存在,也是此在,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是站不住脚的。这个批判是相当有力,也是相当精准的。不过,海德格尔同样对笛卡尔也提出了批判,他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他觉得应该倒过来:我在故我思。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最高和最原始范畴,意识应该从属于存在。这句话表面看起来有道理,但是实际上这里海德格尔犯了一个错误:他没有真正看清意识的本质。表面上看,一个人的存在,包含意识和身体。我估计海德格尔是想当然的、先入为主的把身体当成此在的存在者的一部分了。但我们应该这样来考虑:身体不应该当成此在的一部分,而应该当成一件上手工具,当成周围世界的一部分。此在使用身体这个工具和使用周围世界的其他工具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只不过他一直离这个身体工具最近,一直拖着这个身体而已。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像类似汽车飞机这样的东西是人的脚的这个工具的延伸,手机和互联网这样的东西,是人的眼睛和耳朵这个工具的延伸。人使用身体这个工具是对身体的操劳,人要为喂饱和呵护身体这个工具,是对身体的操心。我们也可以把身体理解为最贴近此在的周围世界:此在寓于世,首先是寓于身体这个最切近的周围世界。

按照上述推论,此在确实只包含意识了。此在在最源始的存在上,只能指向意识。其实,这点反而更加贴近海德格尔在书中开始提出来的此在的原始含义:能够思考存在问题的那个存在。这样一来,又回到了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不过,我们不禁要问:那个能觉察和觉知到[我在思考]的又是什么呢?

这个有力的问题,将我们带到一个更高的存在上:在[我思]之上,还有一个更高和更本源的存在,那就是[我觉知],即“意识的觉知”或“觉知的意识”。所以,笛卡尔究竟还是弄错了,并非[我思故我在],而是[我觉故我在],觉知即我在。

这样我们就真正厘清了此在的真正本质,即意识。从而得出,意识才是唯一的实在。

11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已经厘清了在世间存在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主要停留在生活的层面;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则将存在往前推进了一步:把空间推进到虚空,将时间推进入虚无,但推进的仍不彻底。

我的主要任务,是将存在,从生活推进到生命的层面,也就是从常人真正推进到全人(本己)和觉者(本真)的层面。这些会体现在《全人和空性心理学》以及《世界和生命的本质》两本理论著作中。而实用性的指南,则会体现在《觉察》和《阅读神性》两本书中。

我也在酝酿几部长篇小说,给那些不愿看大部头的理论著作,只愿意看文学作品的人。即《觉醒》四部曲,分别为:第一部,《曙光之城》,描述个体和少数人的觉醒,同时也是一个凄美而壮丽的爱情故事;第二部,《生命之花》,描述下一代的觉醒,是一部教育文集;第三部,《自由之境》,描述大部分人类的觉醒,也是未来人类理想社会的一个全面的图景;第四部,《最后的启示录》,描述世界末日的图景,人类的消亡和人类的新生,人类的终极起源和终极去处,宇宙的终极起源和终极去处。

但无论如何,存在与生命的课题还远未结束。无论上述作品是否完成,我提供的,也仅仅是一些路标和指示,需要后世的人们,继续前行。


2018/6/8,北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