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Self-Discipline in 10 days
作者:Theodore Bryant
正文翻译: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父亲和儿子从农场出发去到镇上。男孩骑着驴,父亲在一侧步行。路遇一位邻村兄弟。“你真是臭不要脸!”他说,“你倒是坐得舒服,而你可怜的老爹还得走路。你真是一点不尊重老人!”男孩和父亲尴尬地交换了眼神,然后交换了彼此的位置。
旅程还在继续。这回撞见了另一个朋友。“你这个自私自利的老头子!”他说:“你坐得倒是轻松,孩子为了赶上你都快累瘫了。起码让他和你一起坐上来啊。”男人不想惹恼朋友,就把儿子也拉上了驴背,然后继续他们的旅途。
又过了不久,他们遇到一位从小镇方向回来的妇人。她同样对两人一驴的位置安排颇为不满。“我从未见过如此残忍之人!你们两个懒汉对可怜的驴子来说太重了。应该让你俩来扛这头驴比较合适。”于是老人让儿子绑起驴的两个前脚和两个后脚。同时,他从附近的树上取来一根长长的、结实的杆子。两人把驴平放在地上,杆子穿过驴被绑住的前脚和后脚,然后一人一头扛起了杆子,而驴则倒挂在两人之间的杆子上。
两人就这样扛着驴,步伐缓慢了很多。当他们走上通往小镇的桥时,倒挂的驴看见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这是它从未见到过的角度。它大惊失色,激烈扭动了起来,杆子挣脱了父子的手心。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驴就掉到了窄桥下的水中。驴的手脚被束缚,没法游泳。父子无助地看着他们的驴淹没在视线之外,沉入到深深水底。
【寓意】
沉思片刻后,父亲对儿子说道:“儿子啊,我们今天学到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如果你试图取悦所有人,最后你就会失去你的驴。”
我们都想要被喜欢,因此,许多人终其一生都非常害怕拒绝。除非保持自省,“被肯定”的需求往往让我们步入愚昧的漫漫人生路。
害怕失去家人、朋友、老板、同事乃至整个社会的喜爱,是阻碍我们建立和追求个人目标的一种常见原因。
我们来探寻一下这种潜意识的恐惧是如何影响到自律的。我会举几个真实生活中的例子来阐明“害怕拒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从童年时期到青年时期,戴维总是很难讨好父亲。成年后,当戴维回忆起青春往事,最鲜活的记忆是在一场本该轻松获胜的少年棒球联赛中失利,并因而被父亲责骂。戴维的小伙伴们目睹了这段经过。他犹记得此事过后,自我怀疑、羞耻、孤独这些负面情绪萦绕心头足足数周。
还有许多类似的“被否定”的记忆,纵使没有那么鲜活和强烈,却构成了戴维整个童年和青春时代的基调。
当他长大成人后,他的恐惧情绪也从“害怕让父亲不悦”变成了“害怕让身边任何人不悦”。面对有权势的人时,这种感觉尤甚;但即使面对前台接待、服务生等陌生人时,恐惧依然不会消失。每当他想要重视自己的欲望甚于别人的欲望,都会被焦虑感所席卷。
长期的焦虑感滋生了自卑和无能感,进而衍生出一种失败主义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阻碍了自律的可能性。因此,无论戴维决心节食减肥还是提升工作效率,潜意识里他都不认为这件事情是有价值的,因为戴维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另一个例子:安是一个童年不幸的少女。她的生存哲学是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犹豫不决的处事方式,加上帮助别人(不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的强烈意愿,给她带来一种安全感。她告诉自己:“如果他们喜欢我的话,就不会伤害我了。”所以,她的时间也好欲望也罢,从不属于她自己。
成年后,每当她想听从自己内心的欲望,她发现,来自朋友、家人或同事的反对意见总会让她放弃自己原先的计划,去做一些他们更认为更重要或更正确的事情。一路走来,她已然树立起了“好好先生”的名声。只要她一想说“不”,过去的焦虑和恐惧就会浮现,仿佛她依旧是那个身处危险的学生妹,唯有讨好所有人才能让她感到安全。然而,从不对别人数“不”意味着一次又一次对自己说“不”。这样的情绪土壤下,绽放不出自律的花朵。
通常来说,一个潜意识里害怕拒绝的人不会认同这是种恐惧情绪。更多时候,他们把它视作一种“做好人”的愿望。这样的人会在无意识中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讨好别人,同时忽视自己的欲望。接着,他们会产生一些困扰,比如“我从未实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并感受到成就感的缺失。
这位“老好人”似乎极少意识到,为什么她永远实现不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想要达成自律,你需要克服因拒绝别人(也是肯定自己)而产生的诸如愧疚、焦虑、不安的情绪。然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愿望变得更重要了,这就意味着你所有的内在力量和潜能都会支持你付出努力,去把愿望变成现实。
如上所述,无法拒绝别人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你还需要知道,无法拒绝别人的的另一面是害怕被别人拒绝。我们在求职、求婚或要求涨薪时,一旦存在被拒绝的可能性,“害怕拒绝”的情绪便丑陋地浮现出来。
艺术家、作家和演员之所以多发药物滥用、情绪崩溃和酒精依赖等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害怕拒绝”的情绪常伴左右。但凡公开表演或展示艺术品,就可能被否定甚至被嘲笑。很多艺术家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否定他们的作品就等同于否定他们自身。自《金箔小镇》上映后,好莱坞艺术协会开始意识到“拒绝”造成的巨大情感伤害,一些旨在帮助艺术家解决此类困扰的工作室和研讨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可能出于敏感的天性,艺术家们若遭到否定更容易感到痛苦。不过,和艺术家一样,我们同样会在任何形式的否定面前瑟瑟发抖,无一例外。为了不被否定,我们可以拼尽全力,即使结果适得其反也在所不惜。简而言之,被否定是很伤人的。我们都是普通人,都不喜欢受到伤害。
我们从童年和青年时期开始体会到拒绝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在成年后仍然形影不离。“害怕拒绝”会破坏我们执行自律的能力,因为我们会感到有人在一刻不停地审视和评判着我们。于是我们不断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选择和策略。那么我们就无法激发所有的内在力量和潜能。结果便是发心不够和半途而废。
就像你刚刚结识的那位富有智慧的老人那样去思考,当他看着驴子淹死在河里时对儿子说的那句话:“如果你试图取悦所有人,最后你就会失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