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钱烦心事
“你最近准备干什么呀?”一位朋友在电话中问我。
“我啊!最近几周给孩子们上几次课,还要带领孩子们三天时间的夏令营活动,这些需要花很长时间做预备。还有就是回去参加我哥孩子的十二岁生日。”
“啊?你上多少钱礼呢?”朋友急忙的问到。
“没确定了吧!估计不是很多,我们姊妹们多,回去了再作商量。”我回答到。
她接着说:“他哥家孩子也要过十二岁生日,我婆婆要给上一万。”
接着朋友又说:“她上那么多,我们该上多少呢?你说这过一个生日比结婚还隆重,这要一个家去承担了,这这……哎!”朋友的话语啧啧啧的拖了很长,无奈又不知所措。
“是那个地方的习惯吗?确实不少了。”我说到。
“噢!你说吧!三天两头的有亲戚朋友结婚、过满月、过一岁三岁十二岁生日、祝寿、暖房等。这礼都这么高,你说这什么年代了?怎么成这样了。”
没有结果的说着说着,之后我们又聊了会其他轻松点的话题。
是啊!都这样了。人们不知何时把礼钱吵的如此之高,最近十几年来礼钱不断向上飙升,有增无减。总体上是人们的经济水平提高了,物质环境也有突飞猛进的变化。不再像从前,一切都在进步,与时俱进嘛!
以前家里有孩子有过生日时,亲戚们给孩子买件衣服或什么玩具或家庭生活用品就完事了,在家里热热闹闹的吃顿饭,那种氛围感觉其乐融融,不时有亲戚来孩子们感觉真是幸福。
那个时候整体人们的经济水平都相差不大,上礼也基本上都能接受与理解。在我们小时候根本就没有重视过十二岁生日的概念,有也是自己家人在一起吃顿饭庆祝一下而已,平常的生日可能大人们都在忙,往往是生日过去几天才想起了哪个孩子的生日这回事。
那谁谁上了多少?我也不能比他少啊!至少也得一样吧!不然多不好意思。
脸面固然重要,为了满足脸面就得承担荣耀之后的代价。对于上礼一说,每个人都有负担,当然不全是经济的重担,更多的是事物的频繁性与风俗习惯的绑架,致使人感觉到很累,很多时候事情虽然如此做了但却是心不甘情不愿。紧接着七大姑八大姨又都轮流上演。亲戚们之间抱怨和牢骚不停。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集中办理的就比较多,年后亲戚们相聚就礼钱开始话家长里短,诉内心苦闷。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礼钱也在逐渐上升,有限几年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对于上礼,有钱人的肯定自我,经济差点的也不甘落后,而在亲戚间低人一等。
互相攀比又互相牵连,直到现在很多人都发出抱怨之声,但也只是说说而已,满腹牢骚过后再劝慰自己遵守平常吧!很少有人拉下脸来去做与大众不同之事,除非身陷绝境被环境所逼,实在无能为力不得而为。更难得的是,很少有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决定,不与他人论短长,也不求与人平齐,因为各人本身情况不同很难求平齐。不是拉他下来就是吹嘘自己上去,都不好将就。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一切事都拿钱来摆平,服务业已经取代了家庭办事的麻烦,但这样干巴巴的离开家在外活动吃喝,交流上不就是那么深切,更多是一种礼礼相让,将就排场。很多时候都忽视了感情重要性,不是故意要忽略感情,真是环境变了。在父母的那个年代能够聚在一起吃顿饭都是件非常隆重值得高兴的事,每每热闹的气氛,洋溢出浓浓的亲情,即使再亲的人有意去交流也找不到以前人们的那种淳朴、真挚的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