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长期规划为笔,绘就中国式 现代化壮美画卷

       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深刻阐明了中长期规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意义。文章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历史进程印证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政治智慧。面对世界百年变局与国内改革攻坚任务,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不仅是政策接续,更是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布局的再谋划。

       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的辩证统一中长期规划的制定,既需“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也需“脚沾泥土”的实践智慧。文章强调,规划编制要“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进来”。例如,“十四五”规划编制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累计收到超百万条建议,其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诉求被直接纳入规划文本。这种“开门问策”的实践,既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也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分阶段推进与系统性协同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复杂系统工程。文章指出,规划需“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既要“巩固拓展优势”,也要“突破瓶颈堵点”。以科技创新为例,“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而“十五五”规划则需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规划需注重“上下贯通、内容协调”,避免“政策打架”。例如,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中,需统筹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防止城乡差距“此消彼长”。

       动态调整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效能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文章要求“完善规划实施中的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机制”。以“双碳”目标为例,“十四五”规划设定了“单位GDP能耗降低13.5%”的约束性指标,但2021年部分地区因能源保供压力出现“运动式减碳”。为此,国家发改委及时调整政策节奏,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绿色转型。这一案例启示我们,规划实施需“留有余地”,既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也要“因时因势而变”。此外,《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的审议,标志着规划编制实施程序进一步法治化,为“一张蓝图绘到底”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价值导向规划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强调,“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从“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到“十四五”规划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规划始终与人民需求同频共振。例如,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需进一步关注“一老一小”问题,推动普惠托育、社区养老等公共服务扩容提质;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的投入,缩小地区差距。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长期规划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路线图”,更是凝聚共识的“宣言书”。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将规划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