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读这本书的目的
在大多数人的固有观念里,成功者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个人天赋禀异或者个人勤奋的结果。《异类》这本书从另外的角度阐释了,事实上并非如此。
当然这并不是说个人自身的素质作用很小,一切都是命,让大家放弃挣扎和努力。
恰恰相反,读这本书的目的:是在告诉我们在我们基因和出身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对于不是天才的我们,有哪些值得关注领域,通过怎样的努力,帮助我们增加个人赢得成功的几率。
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先从现实事例中找答案。
有没有许多被埋没的天才在我们这个时代呢?有。
有没有人因为环境和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某方面特别优势呢?有。
有没有人仅仅因为初始条件相差只有一点点,而造成最后的结果大相径庭呢?有。
下面就说说影响成功的其他因缘,或许对我们成长晋升道路也会有一定的助益。
一、马太效应:强调初始优势,从而优势积累,强者愈强。
1.马太效应是什么?
马太效应的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于是乎,现实中两极分化严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对于个人来说,初始优势就变得是启动好运的那张抽奖卷。
2.马太效应的优势积累,在实际上的应用例子。
比如对曲棍球运动员的选拔中,同年级年龄稍长(出生月份靠前)的孩子,由于身高发育领先一点点,于是被认为是有天赋的,选走接受专业培训。
刚开始时,孩子们的差距其实很小,专业培训能强化这种身体优势,更好的身体控制,也是可以增强和不断练习来获得的。
从而使得之后他们差距一点点变大,最后成了某领域顶尖者和平庸人的距离。
这是个人素质决定的成功吗?从这个例子中看起来并不明显,而最初的优势十分重要。
3.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并实际指导与帮助自己的生活?
从上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所谓的优势是相对的,绝不是由一刀切的标准来衡量。这种相对优势,可能来自于个人出生日期,家庭,所在社区,拿出来相比较的领域(如有些孩子在体育项目较弱,在艺术领域中就显露出小优势)等等。
有的人说了,我现实中各方面都平平,没什么优势,怎么办呢?
方法有三:
再次记住:优势是相对的。相对优势是比较而言的。需要的一是比较的时间,二是比较的环境(即对手),三是比较的领域。
第一,聚焦比较的时间(何时比),晚点再上“比较场”。
你过去不行,现在不行,不代表你以后不行。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往往会错判的,对自己也是。
只要你有时间,你有提升的决心,你有学习的能力,你怎么知道你每天的小进步,不会假以时日形成大改变,你向上进步的初心不也是一种初始优势吗?(在你看书、学习、升级、打怪的同时,很多人在混吃等死。)
第二,聚焦比较的环境(跟谁比),换个角度看世界,结论大不同。
比如一个30岁样貌平平的女人,如何一夜之间,不通过整容化妆,变得让人看起来更有魅力,更漂亮一点?
有人说,幻想。
并不是。仅需改换比较的环境。
优势是相对的,美与丑也是,放在一群“凤姐”(这里决没有黑凤姐的意思,只是举例,就事论事)堆里,立马显得鹤立鸡群。
第三,聚焦比较的领域(比什么),换框思维。
比如有些同学有严重的偏科,在文科上极差,话都很难说清楚,但是其理工科思维很好。
那就可以把他放在需要动手解决问题的领域,这种领域你说得再漂亮,不如直接把事儿干成。
当然,大多数领域都需要解决问题,把事儿干成,这样你的比较优势就出来了,然后就优势积累吧。
最后,你前三者都没找到解决方案,还是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突出。
没关系的,恭喜你,也许你的自我认知比较客观呢,要知道这世界上多的是自己不咋行,还觉得自己牛得不得了的人。
从这一点上,你有自我认知优势。
二、善用一万小时理论。
什么是一万小时理论?
书中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
反过来想想,你投入了一万小时,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吗?未必。
比如,你做生意瞎混啊混,输了又输,赔了又赔,最后因为一万小时了,就突然成了吗?!
我的方法是,首先要深化理解此理论,然后再想想自己怎么用?
1.那么一万小时理论一般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在规则清晰,且不断练习能提升技艺的领域,如音乐,体育,科学,计算机编程。
规则不清晰,且随着时间和环境一直在变的领域呢?
建议只能先入场,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但是通常这种领域不适用。
2.关键是怎么样投入?同时把时间投入到哪里?刻意练习。
在选对领域之后,这一万小时,要是刻意练习的时间,而不仅仅是客观投入时间的消耗量,因为时间消耗量和效果并不一定成绝对正比。
刻意练习不是盲目瞎练,根据二八法则,要找到这个领域最重要的20%,并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加固长板,补齐短板,分清主次。
如该练肌肉的,不要净整花拳绣腿的招式,那是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3.这一万小时是原地踏步,还是逐渐趋于巅峰,取决于练习的效果。
这个练习的效果,首先要可衡量,不能练了半天自己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没有结果就没有反馈,没有反馈,万一练错了怎么办?越练不是越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吗?
其次,练习的效果要可积累。如果今天练完,明天归零,那一万小时有什么意义呢?
再次,进步要上升,不管是螺旋式上升还是直线式上升,不管是指数级进步还是对数级进步,都是往上走的曲线,要是往下跌,不断地积累,对人有害无益,趁早放弃。
三、时机对人成功的影响。
时机说的一是“时间”,时间不同,同样一件事,可能天壤之别。
比如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会儿,你要是“富”,定要被要扣上“周扒皮”的帽子,是要被打倒的,可是放到现代,大多数人,谁不天天想着多挣点钱?
时机第二点说的是“时势”,那么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呢?
这些争论并不重要,试想一下,为什么一些社会转型时期的成功者,跨越阶级,积累财富的人比较多呢?
再比如,在民国的时候,各个领域开山祖师式的人物:胡适,陈寅恪,鲁迅等,他们闪耀文化历史的长河,竞相扎堆出现。
而现代,教育制度更完善了,人才不是没有,只是宗师级人物相比那时,怎么越来越少了呢?(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所以,你出生的时期,是件特别重要的事儿。
这里不是号召大家去算命啊,只是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抓住趋势,利用时代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让优势最大化,“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四、环境与文化对人的作用
1.这两种因素的影响是什么?具体事例有哪些?
说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比如书中提到的罗托赛地区的人都普遍长寿,不是源于基因等因素,而是源于当地特有的、封闭的社团式环境。
而文化的形成,跟地域跟环境的因素的关系也很密切。
比如,韩国人的等级意识就特别强,以至于跟平等文化下成长的人,在沟通上,会出现严重理解分歧。
最后在某些人命关天的重大领域,因为这些分歧,而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如飞机航行时关键时刻的沟通对话。
稻田文化和数学测试
中国南方某些地区的人数学特别好,这源于他们的稻田文化。
一是汉字数字发音简单,对于儿童,刚学数字时,好说也好记,形成了初始优势。
二是稻田耕种相比较西方机械化种植,它是一种很辛苦的人工技术播种,需要人非常细致、勤奋,算得精准,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收成,长此以往形成了当地人数学不自觉就很好的特质。
2.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所以,由此可知,在环境和文化因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巨大。
如果有选择我们应该给下一代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社交的环境。
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指生活的舒适度,更多的金钱,更好的消费和交通便利程度。
还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对孩子成长与教育的影响,很多无形中的环境文化熏陶,胜于有形的、规范的传统学校教育。
世界上,真正的天才毕竟是极少数。而且他们如果没有“实践智慧”,去解决具体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也很难成功。
由此看见,成功并不是天才的专利,而是各种因缘和合的产物。
而大多数人就是在拥有初始运气后,在之后每个人生的关键节点,能尽可能地抓住机会,不断地积累优势,投入至少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那么,在某一个领域很可能会成为领先者,即使没有立刻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至少也不会过得太差。
与君共勉!
往期热门文章列表:
2.2017,我们一起征文|遇见她,霸道总裁频频发挥失常……
3.江湖实战派“野路子”赢得武林至尊——从《摔跤吧,爸爸》捞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