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一个班主任总是忙得焦头烂额,困住他的绝不是教学;如果你看一个教师身心俱惫、感受不到成就感,也一定不是因为上课备课太忙,甚至不是学生成绩太差。让教师想掀桌子的,让教师心累的,一定是有一个爱出事的班。
新手班主任第一次走马上任,如果去问老教师怎么管好班级,他们给你的第一条警戒很可能是:不要对学生笑,保住威严,不要让他们抓到你的弱点。
尚残存着教育理想主义的新手班主任,看着在老教师压迫下俯首帖耳的小绵羊,觉得这与教育的本质南辕北辙,经常会决定用爱来感化学生。但是用不了多久,在“感化下”鸡飞狗跳乱成团的小绵羊们就会让他们迷惑继而迷失:严明的纪律班风和爱的教育真的是对立的吗?黑脸、不苟言笑、叱喝真的是唯一能镇住学生的面孔吗?
刀尔登说:“没有罪恶的社会一旦出现,只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作恶的能力被统治者独占了。”教师用强权管理班级何尝不是?即使管出的班级服服帖帖,但是这样的方法管出来的学生身心真的健康发展了吗?
至于爱,进入基础教育后的孩子内在心理结构已经基本稳定,一次教育哪怕会让学生痛哭流涕,但稳定的心理结构的反调节会让它很快回到原来的状况。何况,在家庭的溺爱下,很多学生的感恩心已经很薄弱,老师关爱再多,能超过家长吗?家长的爱也没能让孩子听话,凭什么老师的就可以呢?
因此,写出影响了千万教师的畅销书《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全国“著名”的班主任梅洪建说:“爱不是教师的专业能力,虽然是老师必须的”。但学生“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那么,什么是梅洪建所说的能给学生带来智慧的“科学管理方法”呢?
在形成具体的理念之前,梅洪建曾创造过这样的班级管理奇迹——“高二(3)班奇迹”:
一个在高一就接连赶走三个班主任的问题班级,再填充几个其他班级的问题学生,组成了梅洪建要带的高二(3)班。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见人避的学困生班,在一年之后在全校的升旗仪式上郑重地发出“100%进本科”的宣言,震撼全校。而且最神奇的是,他们最后实现了这个宣言。
后来,梅洪建从他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中提出了一个有名的班级管理理念,叫“培育-发展”。
“培训-发展”关键核心是:用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它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活动是教育最基本的手段,如果教育没有活动,是不可能成功的。”用活动消耗学生作恶的能量,填充他们原本用来作恶的空间,同时用有意义的活动来培育学生的发展。从而同时连接起“管“和”育”的桥梁。
“但如果把活动狭隘理解为体育文艺等比赛或者表演性的东西,那么就是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活动。”
那这个平台怎么搭建呢?梅洪建提出了四个支点:
支点一:班级委员会制度
无事才会生非,“动”起来是消除班级“动乱”之源。
成立班级委员会的核心任务,是让整个班级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有事情做。让学生时时刻刻动起来,并最终让孩子快快乐乐动起来。到了这个境界,班主任还用整天忙个不停、到处救火吗?具体怎么搭建用什么活动搭建,梅洪建在《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有详细的阐述。
至于为什么是“班级委员会制度”而不是班干部?梅洪建认为,在“管理”的班级理念下,学生之间事实上是不平等的,这必然导致不同学生的发展机会、发展程度不同。班级委员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搭建起来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平台,如班级学习委员会、班级荣誉委员会、班级文化艺术文员会、班级设计宣传委员会等等。每个委员会都由一个常委和若干委员组成,常委根据委员的民主推荐来担任,但它仅仅是委员会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管理者。
支点二:学会借力
教育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只是其中的一个分子。如果把班级比喻成一列动车,那么班主任只是动车组的车头,自己使力的同时,让各方共同朝着一个方向使力,才能让班集体的发展动力强起来。
在学校中,经常听到有班主任介绍说:“这是我的班级。”经常听到任课老师对班主任说:“你们班级的某某最近表现不太好啊。”这样的话语的背后,折射出班主任工作的一大误区,就是自己单打独斗,没有很好地借用各方的教育资源。
其中在借力任课老师的方法上,梅洪建引导学生们给科任老师点赞。通过在交流本上记录科任老师们的小故事,在作业本上和科任老师交流,利用班级报纸砍伐老师们的轶事,既带动学生“活动”,又增进科任老师对本班的好感和感情。
支点三:给学生提供精神动力的班会课
班会课应该做什么?
心理行为学的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提醒我们,要让学生在某一行为上取得效果,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每天重复。每周一次、每次变换一个主题的的班会课,显然是没有效果的。
梅洪建的班会课就是这样:每天中午都开,针对一个主话题坚持不懈地开。为了让学生不反感,他想了很多的办法。例如围绕“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两个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的班会课主题,采用圆桌论坛、智慧分享、演讲、观看视频、文艺表演、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来让这种精神实在、内在地影响学生。
支点四:心灵沟通的“小本”
一个班主任,通常要面对班级里的几十个学生,经常来不及做及时的谈心和沟通。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学校生涯之后,也已经有较为娴熟的一套“应付”老师的策略,简单的对话和沟通很难把握住学生的内心世界。
梅洪建在实践中发现,采用书面交流,是让学生打开“心门”的好途径。他尽量回避“日记”、“周记”这样的用语,而给这种老师和学生之间非常私密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取了一个很简单的名称——“小本”。
在这个小本里,学生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也不高姿态,而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学生不想表达,老师自己还可以先抛出一些俏皮幽默的话题,慢慢引发学生表达的意愿。书写的内容可长可短,但学生书写了,教师一定要认真回应,一来二去,两颗心慢慢就会走到一起,班级的很多事务也就在这交流之中得到解决,班级的很多问题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预防投入再多的精力,也比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所花费的代价要小。
“从本质上讲,没有一个学生天生会选择和老师作对,只是很多老师把学生培养成了对手而已。”“放低自己,顺应学生成长的需要,给学生搭建动起来的平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昂扬孩子们的生命,使班级进入良性运作,从而实现班级发展的美好愿景。
明白了班主任该做的事情,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就会使自己从忙碌的状态中回归自我,回归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