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俗称“腊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喝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后来就成了青海人的“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腊八节,同时又有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者是佛成道日等称呼。今天早上就和舍友们说起腊八,每个地方腊八时节习俗各不相同,在北方,腊八是个很重要的节日,但是在南方,这个节日似乎并没有像北方那样重视。
很多地方,在这一天都要吃腊八粥。腊八粥是一种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一般来说吃腊八粥,寓意庆祝丰年。但是在我的家乡,人们喝的不是腊八粥,而是麦仁粥。仅凭这一点不同,就足以让我在这寒冬腊月里迫切地想要回家。
一如很多异乡人在外最容易思乡念家,家乡的人、家乡的事,总忍不住的时候,若是能够在异乡的街道遇到家乡的食物,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就这样轻易化解了心中的乡愁。这时候食物往往就成为了人们聊以解乡愁的良药。常常在乌鲁木齐看到一家重庆小面店里,三五个来新疆念书或者是工作的重庆人和店主亲热地打招呼,平日都用普通话聊天,但是在这里就毫无顾忌地说起自己的方言,不用担心别人听不懂,在此刻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方言是不是会受到别人的说笑,吃一碗小面,再喝一口汤,就好像在家一样。吃完付账临走时还不忘与店家打个招呼,说下次再来!好不热闹!
一碗腊八粥,把小米、饭豆、枣子、粟、花生仁儿、白糖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粥,但是看着热气腾腾的样子就让人觉得温暖,盛出一碗来,看着里面各种颜色的食材,闻着混合着谷物清香的味道,怎能不让人垂涎三尺?对于它的美味自然是不容分说的,可是如果再加上情感因素,那它对于我的意义就要远远小于麦仁粥啦。
小时候,每逢腊八,母亲就会煮麦仁饭。父亲提前一天从镇子买来一些麦仁,腊八这两天商家卖出的量是最多的,几乎每家都会有。父亲的摩托车声愈来愈近,我们几个孩子就知道是父亲买了麦仁回来啦,回来的时候还会给我们几个孩子带小零食。车子一停下,孩子们就簇拥在父亲身边,热热闹闹地看父亲买来的东西。接着父亲就让我们帮忙把麦仁先泡一泡,说:“这样做出来的麦仁粥就更好了。”
腊月初八,早晨,小弟就跑来我家喊着:“麦仁饭什么时候好?给我盛三碗,姑姑!”
“好,别着急。我这就做。”母亲笑盈盈地说。
父亲则开玩笑地对小弟说:“三碗?是不是昨天一天没吃饭就等着这一顿啊?”
“哈哈……”我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母亲将炉火烧起来,将泡好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等快好的时候再加上青盐。
正当这时候,父亲就要出去了。看我们都站在炉子旁边无事可做,就说:“今天是腊八,腊八还要吃腊八冰啊!你们去水管那里铲一点冰来。”
我们便拿了个盆跑去两公里外的水管处。四处都是荒草,还有未融化的雪,正当三九,天寒地冻,水管里流出来的水都被冻成了冰,坚硬如铁。我们从最上面用小铲子一点点铲开新冻的冰,因为最上面被冻上的冰是最干净的。每个人的手都被冻得红红的,脸也是。
青海有句谚语:来年测丰收,先看腊八冰。
拿到家里,便对父亲说:“爸爸,腊八冰好了,先供奉,然后就可以吃啦!”
腊八冰被供奉在粪堆、地头、庭院中心、槽头棚圈中、树枝上等等,以祈求来年雨水充足,风调雨顺。男女老少不怕牙冷舌冻,就像吃冰糖一样,“嘎吧嘎吧”嚼着冰。小妹问:“为什么要吃腊八冰啊?什么味道都没有哎!谁说的里面放了糖啊?”
父亲脸上似乎有点可爱的小邪恶地说:“吃了腊八冰,这一年都不会感冒生病了!”
小妹还在因为刚才的加了糖的冰这样的谎言而生气,一本正经地质疑:“真的吗?”
“嗯。”
“那我多吃几块。”
到了傍晚,麦仁饭就快好了,整个过程中火候控制极为重要,不温不火的文火最佳,过,容易使得麦仁煮得太烂,失去本身的形态;不足,则会使得麦仁过硬,影响口感。经过一天的文火熬制,麦仁饭中既有麦仁的清香,也有牛羊肉的醇厚,饭香扑鼻,非常可口。
小弟在我家都等了一天了,锅盖一揭开,一股诱人地香气顿时充盈着整个屋子。小弟说:“什么时候可以吃啊?”
母亲说:“到晚上就可以吃了!”
小弟肚子咕咕叫着,真的是一天没有吃饭就等着多吃点麦仁饭了。
母亲看着他一脸饿相,便说:”我先给你少盛一点,待会儿等你姑父回来了再一起吃。“
”好好好。“小弟舔着嘴巴,一个劲儿地点头。
刚开始还用勺子,最后啊,直接就拿起碗,用舌头把碗里残留的饭汁都舔干净了。
妹妹边指着小弟,边把脸转向母亲说:”妈妈,你待会儿都不用洗碗了!他把碗都舔干净了。”
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想着想着,妮子喊我说:“玉琴,快来喝点粥吧!”
我拿勺子盛起一勺腊八粥,我说:“嗯,好喝。”
“一个老乡早晨送来的。怎么样?”
“嗯,真好。”
可是谁会知道,此时的我最想念家乡的麦仁粥,还有腊八时候家里热闹成一锅粥的情形。
我的乡愁啊,不过是一碗麦仁粥。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