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在读什么

1

《红楼梦》给我最深刻最真实的感受,是明明悲伤的故事,却有弥漫于全书的一种体贴、温爱和慈悲,悲情而浪漫。

可用《牡丹亭》中一句词总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我读过几遍《红楼梦》,不是连着看的,有时候读了一段被别的事打岔就放下了,过段时间再捡起来看,无论从哪里开始,都不影响阅读。

看过一些研究红楼梦的文章,围观过钗黛粉的骂战,到最后还是回归阅读原文,读不同版本的原文,读原文治愈且有趣。

红楼主人写故事,写人生,写世情,丝毫没有作为一个创作者的优越感,没有一句狠话,没有谆谆说教,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即便是数百年以后的我读起来,也如沐春风,回想时觉意无穷。

全书没有大奸大恶之人,不用说黛玉、宝钗的人格魅力,大观园里的一众性格各异的小姐丫头的青春可爱,即便是不那么讨喜的贾环、赵姨娘、婆子们,红楼主人也是怀着深深的慈悲和体谅,把他们写得并不怎么可厌。

在他笔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或为出身,或为性格,或为教养,抑或为人力所不能干涉的偶然所限,使他们不能达到读者所期待的完美人设,却是真实可亲近的。

红楼主人一定是一个慈悲且宽容的人,读他的书,如木心说的,总让人觉得世事都可原谅。

2

红楼一书好看的地方,还在于作者细细描写的那些家常琐事,有情有趣,十分动人,经得细看。

从日常的菜肴点心到钗环服饰,胭脂香粉,生动明艳,如在眼前,有香气有味道。由于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书里所写的旧时贵族所用之物,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距离,所以也不必觉得红楼日常离我们过于遥远了。

看戏,也是红楼日常。戏的名目,与情节发展相关,多数暗示了人物和家族即将到来的命运。

《牡丹亭》是那时非常有名的剧目,曹雪芹应是很爱这出戏的。《红楼梦》里很多地方能看到它的影子。

甚至全书的主题,也隐隐从戏词之中道出。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在《红楼梦》的前半部分,大观园里姹紫嫣红,色彩斑斓,热热闹闹。随着时间的流逝,贾家迅速败落,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们也很快风流云散。

3

正当好年华的少年们感受不到时间的巨大威力,只有在一切都逝去的时候,那种沧海桑田的力量,才让人刻骨铭心。

大观园之中最受不了孤独冷清的宝玉,喜爱热闹繁华的宝玉,当他深深眷念的那些好时光,深深爱着的那个大观园里的世界,终于离他而去时,只剩了持久和深刻的孤独,且这孤独无人可解。

最后一回,站在雪地里的少年,望着贾政,缓缓拜下去——是他对俗世最后的作别。

从贾政的眼里看宝玉,“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白茫茫一片雪地,冷天冷地之间,红得耀眼,愈发彰显了孤独的深刻彻骨。

宝玉是深深地爱过尘世的热闹繁华的,是那种懂得的,沉浸其中的,深深的、深深的热爱和眷念。

所以他远远比其他人更加孤独。

4

关于时间的流逝所带来人世的沧桑巨变是古典诗词和戏曲里很喜欢使用的意象。

记得少年时看《天龙八部》,有一个唤作“阿碧”的少女,干净清透。

剧中有个场景是她摇着橹,载着一行人往燕子坞驶去。

彼时夕阳西下,碧波之上,一叶孤舟,舟上数人,锦衣华服,或卧或立,画面极美。

阿碧唱着吴侬软语,依稀听得她唱道:“花一般的年华,水一样流走……”

此情此景,与歌词两相照应,听的人深深触动。

再看《红楼梦》中那个站在茫茫雪地之中穿一袭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少年,感受到他深刻的孤独,才明白了那句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恐怖的力量。

时间过得那么快,距离《红楼梦》开始时姹紫嫣红的诸般热闹世界,不过短短几年,中间却隔着整整一部大书,仿佛,已经历了一生一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人不会去拥抱一个不相干的人 记忆可能都是假的 你并不存在 太阳落下去 灯火亮起 关上灯 再看这城 2017.9.11
    灵泉镇小青年阅读 323评论 0 6
  • 爸爸6月12的生日,可能不能回家去陪伴老爸,自己觉得自己不太孝顺,自己没什么本事,挣不了太多钱,不能给爸妈晚年幸福...
    温柔而有力阅读 252评论 0 0
  • 一群年轻人,毕业后,各奔东西,五年后,十年后,十五年,二十年后,你会变成什么样子? 十年前,刚刚毕业的学生们,有的...
    微笑229_3e1a阅读 302评论 3 3
  • 晨六点,起床把PPT又完善了一遍,流程在心里又过了一遍。 今天是第二次走进公益课堂,上次是在罗塘,授课对象是一年级...
    木木_eec4阅读 387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