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来办公室,乐于分享的同事给了一个链接,“认识了解顺应天性的教育”,顺道把小树早教课做的笔记给截图给我看,还推荐了一本《你的蜜糖,他的毒药》。说实话关于教育类的课程,理论实在是太多了,多到我已经感到麻木。
趁着不忙我还是一口气看完了,这是关于天性,教育和性格之间的因果规律的文章。读完后,我发现文章不仅仅对孩子教育关系适用,对朋友,家庭,情侣,爱人关系也是深有影响的。非常感谢小树妈妈的分享。
我一直觉得喜欢看书是一种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自悠悠出生我买了不少书,小时候给他看黑白卡片,再大点给他读《我爸爸》等等,一直到现在只要是我觉得不错的绘本我就买买买 ... ...大概从他4个月开始给他买成套的中文、英文绘本,但是每次看几页便不耐烦,读绘本的亲密时光无疾而终,每当此时我就会跟爸爸说我理想中的孩子都在别人家,爸爸一般笑笑不语。
看了这本书给我启发很大,才明别人理想中的孩子在我家。
美国奈德·赫曼博士在《全脑优势》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四种思维偏好的定义,人的大脑有多种思维偏好,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思维偏好。
A天性为主的人,天生对数字和方向敏感;
数字和方向感却是C的劣势和不足,C更擅长体察细腻的情感和情绪。
D天性为主的人,擅于归纳和抽象思考;归纳与抽象却是B的劣势和不足,B更擅长细节发现和程序流程。
对角的A与C、B与D,互为优劣势的对应所在。
从外在表现看: 左脑的A和B,冷静、理性;
右脑的D和C,更重感觉、感受。
上脑的A和D,强势、独立;
下脑的B和C,相对弱势、从众。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也可用唐僧师徒四人比喻4种天性:为什么唐僧坚定坚强?因为,他属于左上脑,逻辑型。这样的人,有头脑、学习能力强,有竞争心。牛顿、巴菲特都是这类人,大多数科学家、理论工作者都属于这个象限天性,包括你身边那个爱打牌、爱争论、爱讲大道理的家伙。
沙僧规矩听话,他属于左下脑,纪律型。
这样的人,严谨务实、重细节、执行力强。孔子属于这一类。喜欢动手,爱玩摄影,做家务必须一口气干完,看电视剧不管好不好看,看了就得看完的人,多是B天性。
猪八戒属于右下脑,表现型,戴安娜王妃、大多数表演者都属于这一类,那些情感丰富、有点八卦的人,多是C。他们讨厌数学、讨厌逻辑、不喜欢竞争,轻微或深度路痴。他们还有认亲不认理的特点,所以,他们也是最讲义气的朋友,遇到事情,可以无条件挺你。这一点,A天性人做不到。A天性的家伙,认理不认亲,你跟唐僧牛顿诉个苦,他表面上同情你,心里想的却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孙悟空属于右上脑,创造型,马云、李白都是这一类,你身边那个喜欢胡思乱想、满脑子新鲜主意,天马行空的家伙,也是B天性人最恨他们,因为他们常常挑战B天性人的规矩、流程。
B天性人也最爱他们,因为他们有B天性人最缺的活力、创造力。
藉由对数千案例的观察,天性符合如下遗传规律:
天性对角的夫妻,即A与C、B与D,所生的孩子,男孩的天性一定与母亲相同,女儿则与爸爸相同。
天性相同的夫妻,所生的孩子,天性则一定与父母对角相反。
天性相邻的夫妻,所生的孩子,四种天性皆有可能。
因为稀缺所以珍贵 每个孩子是块宝
直到现在我的数学一直不好,可以说数学逻辑为“0”。
为此爸爸从我一年级就开始补差,清晰的记得放学后,我在补数学;暑假寒假我在补数学;夜半钟声我依稀还在补数学;爸爸不在,妈妈会继续爸爸的工作,给我补数学!即便是这样我的数学在班上只能算中游,要是松懈,立马就像坐滑滑梯。整个过程个我自己觉得非常累,内心是抗拒的,但是很无奈。
概括一下我的童年,少年都在数学的挫败中度过,直到现在有时候还要拿出手机里面的计算器算下加减乘除。
数学不但不好,从小还被爸爸冠名“马大哈、粗心”这些外号。借用一句话来说“我是扶不上墙的阿斗”,因为补了这么多年的功课我还不是大家眼里的学霸,对于做不感兴趣的事情或者被迫做的事情我向来情绪急躁,粗心、还缺乏耐心。
这些痛苦的经历多少也给我带来了挫败感。
相反我的优点却从未被鼓励过,因为大众眼里的优点都是学霸,成绩好,而我不是。
看完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找到HBDI全脑思维测试题,发现自己是D象限的,是孙悟空那样的孩子,必须宽松以待。因为擅长想象和创造、需要自由空间。如果你不欣赏我的自由灵动,你只想改掉我的急躁粗心;如果你不考虑我是兴趣第一的孩子,只想我耐心守纪律、完成布置的任务那么我一定会变得焦躁难管、问题百出。
想想父母的管教简直就像紧箍咒。
昨天跟悠爸说我再也不拉着孩子做他不感兴趣的事,爸爸甩我一脸沾沾自喜的表情。
很庆幸的是我最终顶着家里的反对我选择了绘画,按照兴趣来学习后,学业轻松了不少,也找到了不少乐趣。
父母不善于发现孩子的天性,付出诸多努力,孩子却一点也没有感受到乐趣与轻松,甚至落入无奈的窘境,实质上是你在不停的逼迫孩子做并不擅长的事,越压迫越反抗,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竞争激烈的年代,顺应孩子的天性,要把精力聚焦在最重要和最擅长的事情上;善于发现孩子的天性无疑是在帮助孩子寻找自我的同时避免南辕北辙。
参考资料《HBDI全脑思维》
《你的蜜糖,他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