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04
收获:
1、课程回顾
不知不觉导图课已经学了3个月了,学习了五感和古诗两个大的主题模块,现在回顾起来有收获也有遗忘,翻看之前的记录,每节课后的收获都是满满的,但现在真正用起来的切寥寥可数,自我安慰遗忘是正常的,可喜的自己和小宝多多少少都收到了课程和老师的影响,例如感觉已经是我和小宝日常经常会聊到的一个话题了,韵律游戏也成为了我们的日常亲子活动,我现在丝毫不会担心小宝上学后拼音问题了。当然那些遗忘的部分还需要时不时的回过头去看一看,想一想,领悟一下思考怎样运用起来。
2、打卡练习
老师设置的打卡练习真的太好了,有深度、有难度,更有价值,只有在老师的引导和打卡督促之下,自己才能够思维跟上线,不松懈掉队。我真的感觉这种打卡练习是对我的一种训练,不单单是对孩子,因为我是孩子的引领者,只有我走在了前面才有可能带着孩子走,如果只是把孩子领到一条路面前说你去走吧,而我只是在一旁看着,结果只能是失望,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走,只有我自己先上路,走在前头,孩子才能学习跟上来,走下去。而我的坚持也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会把思维放在这里,如果哪一天没有了老师要求,我也会自然的松懈下来,所以我要紧紧地跟着老师走,希望可以在老师还带着我的时候一直走着,走熟走顺。
3、问题讨论
针对老师给出的我和安安打卡案例我们进行了讨论,果然讨论是打开思路的绝好方法,又收获了很多之前没有想到的原因,也意识到一个事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引发孩子更多的思考,奕超也给出了在孩子提要求如何让孩子思考和表达的实用方法,真不错!
另外大家还对吃零食进行了讨论,我感觉大家都不喜欢孩子吃零食,都是限制孩子吃零食的,因为零食不健康,有很多添加剂,伤脾胃,影响正常吃饭,这些我认同,但我想到的是吃零食这一行为的背后隐含着什么?丁丁真实的告诉我们他们在学校半天后回到家真的很饿,这是孩子的真实感受,但这只是生理需求,只要家长保证在孩子回到家就有饭吃就可以避免零食了?但是如果不能保证做好饭呢?难道吃零食只是一个生理需求吗?不会有心理需求的原因吗?难道回到家吃的零食不是家带给我们的自由感和满足感的体现吗?
事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说到零食大家都是拒绝和否定呢?是零食真的不好,还是家长先入为主的定义了它不好,然后用自己的观点来控制孩子?控制零食真的有用吗?我们其实都知道越控制越反抗,手机、游戏是这样,零食不也一样吗?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正视这个问题,接纳孩子的需求,允许孩子吃零食,同时和他一起讨论零食的好处和坏处,告诉他自己的担心,和他一起想办法怎样不让零食影响正餐,在饭还没好的时候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不吃零食?不是在看到孩子的同时又跟了孩子一个思考的机会吗?让孩子正确的认识零食又学着自我控制不是要比心不甘情不愿 的受别人控制更好吗?家长能够提供没有零食的环境很好,但让孩子在有零食的时候不依赖零食不是更真实吗?每一个问题都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台阶,应该让孩子自己走上去。
以前我也很抗拒孩子吃零食,尤其是老人经常性的买零食,家中零食不断,同时还总是孩子不吃饭,更加加剧了我对零食的抵触,但是抵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虽然现在不和老人一起住,每次从奶奶家回来都会带回来很多零食,但是现在我不再担心零食了,因为孩子在心理上不缺零食,零食对他的吸引力已经不强烈了。即便是他喜欢的他也会控制住自己,例如上周日去游泳前给了他一块巧克力补充体力,回到家后他又去拿,我说今天不能再吃了,他问“那我周四游泳的时候可以吃吗?”我说“可以。”于是他把巧克力放在桌子上,直到此刻,巧克力还安安静静的放在哪里,因为被允许,所以可以轻松放下。今天他会不会再想起来我不知道,其实也无所谓。
我们常说看见孩子,怎样是看见孩子?看到他的需求,允许他的需求存在,给到孩子足够的接纳和安全感,我们所谓的担心应该就不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