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亲,大多是一个严肃的存在。
忘了从几岁起,我们不再对他撒娇,
也不再有过多亲密的接触。
在表达爱意上也远比对母亲含蓄,
太多的情感压抑在言辞、举动的背后。
我们想,他一定知道。
然而,有些爱若不说,就迟了。
最近家中一位远房姑父病逝,享年不到七十。
虽说是远房,但因父亲与其同行,素日两人走动还是很勤,在家不时听到父亲提起他。姑父的两个儿女跟我同辈,去年在美国表妹婚礼上也刚见过。
姑妈十几年前就得了抑郁症,病逝很不稳定,这位姑父始终照顾在左右,也是相当劳心,渐渐自己也病倒了,查出来是癌。唉,可怜姑父这一生,学问做尽也苦头吃足,晚年亦不得享清福,要受这等折磨……
此番举家赴美参加婚礼,姑父因病在家没去成。回国后,表哥带着姑父一起来我家吃饭,我拍了张餐桌大家举杯照,不曾想几个月不见,这照片已成诀别……
不知如何安慰姑父的一双儿女,在这方面我言辞贫瘠。忽然想起曾看过一部片子,《父后七日》,由台湾女作家刘梓洁的同名散文改编,讲的就是作者父亲去世,她回乡奔丧头七里发生的事。
当时看这部片子时,正好是爷爷过世,我记得我是泪中带笑看完的。影片通过一系列看似有些荒谬和喧闹的段子,让主人公阿梅在父亲死后,重新审视了父亲的爱。在一切声响都停顿,当一切色彩都褪去,“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喟叹油然而生,让人热泪不止,甚是感人。于是我决定买两本原作送给刚丧父的表姐和表哥。
影片的取景地就是作者刘梓洁的家乡,布局贴近生活的本质感。
同时,采用与原作一致的散文化叙事风格,没有跌宕的故事、没有讲任何大道理、没有歇斯底里的表演,甚至还让本应严肃的葬礼出现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段子。
乍看上去,本片既不悲情,又不婉转,可是影片的情感是真挚的,是撕去生活中的伪装后的真挚。
你都如何回忆他?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一些电影片段
↓ ↓ ↓
道士说对儿女说:”把你爸爸爱吃爱玩的拿来“。阿梅和哥哥慌忙去准备,阿梅拿来了几包父亲生前爱抽的长寿烟,哥哥拿来了一本裸女封面的杂志……
传统习葬礼的习俗不是想哭就能哭的,阿梅常常不知道何时“该哭”,何时“不该哭”。
阿梅总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被要求哭,有一场她正在吃饭突然被道士叫去“该哭了”,嘴里包着还未下咽的饭就赶紧跑过来抱着棺材痛哭;刷牙的时候也被叫到“该哭了”,又赶紧过来边刷牙边哭……似乎很搞笑的一幕,却看得人心里好难过。
守灵的夜里,哭哭停停了一天,筋疲力竭的阿梅与哥哥并排躺着。她说,以前听人家讲“累得像哭爸”,原来”哭爸“真的是这么累的事情。黑暗中哥哥打了她头一下,他们一起大笑。而这笑声背后掩饰着多大的悲痛,有些时候笑声和悲伤是成正比的。
阿梅骑着摩托背着父亲的遗照,行驶在那条她18岁生日那天,父亲带着她经过的路上。
那一日,阿梅吃着唯一的肉粽,阿爸特别叮嘱别告诉哥哥,因为粽子只有一个,留给过生日的她。
阿爸教她第一次开摩托,她载着阿爸摇摇晃晃地上路了。
这一次父亲还在阿梅身后,只是变成了一张照片。
阿梅在朋友面前说起父亲离世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我也经常忘记。”其实她是把后半句藏在了心底:“忘记你已离去。”所以会蹲在没有人认识的机场角落不能自已的哭泣。
“在某班从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影片结尾的这段催泪独白,承载了太多太多的牵挂与思念。至亲至爱猝不及防的离去,而我们爱的习惯却来不及一同离开。
平凡而伟大的父爱散发出的巨大能量,足以触动最敏感的心,那些不起眼的细节,那些平凡的话语,那些内敛的情绪,都让人深深感动。
饱含的深深的眷恋和不舍,才是影片真正所要表达的。最爱的那个人,他永远都在,在你的血液里,在你的心里面。
萧煌奇的《末班车》:
空着手 犹如你来的时候
紧皱的额头 终於再没有苦痛
走得太累了 眼皮难免会沉重
你没错 是应该回家 坐坐
鸣笛声 悄悄地刺进耳朵
这一次挥手 恐怕再没机会问候
最後一遍了 换你躲进我双肘
像靠在 曾摇动我的天空
别说话 泪水你别带走
镜子里的我 已留下你
轮廓上的笑容
别回眸 末班车要开了
你不过先走 深爱是让
不舍离开的人 好好走
别牵挂 约好我们再见
散步的午後 要像从前
再挽着手叙旧
别逗留 末班车要开了
路到了尽头 回头是爲
永留心口的人 好好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