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认知觉醒》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如何学习能有轻松又高效?

如何健身能有效果还不累?

为什么我们在想进步的道路总是困难重重?

一切的底层逻辑,就是舒适区边缘理论。



舒适区边缘,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

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图解


人类的天性是:在欲望上急于求成,在行动上避难趋易。

前者导致在困难区受挫(想快速成功),后者导致收效甚微。总之都无法达到持续进步的目的。

所以我们应该花大量时间去梳理那些内容处在自己的拉伸去,即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

比如学习,不应该想着一下攻克难题,而应该从对自己来说有点难但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目开始。

对于健身,也不应该一下子就每天苦练三小时,而应该始终保持让自己有点累的运动量,慢慢进步。

现实中面对很大,很模糊的问题时,你只要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

比如内心的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通过每天一点一点的努力,最后梦想实现。


此理论同样适用于看一本书。

我们看一本书时总想着把一本书里的所有内容都记住,但实际上,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认知体系不同,除非对方的认知体系刚好和自己的认知圈比较匹配,否则全盘接受,学习效果有限,还很浪费时间。

图解


真正高效的阅读,是寻找触动点。

图解


处在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需求贴合得最紧密,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

他人的认知体系中的很多知识,纵使再有道理,如果距离我们的认知或需求太远,就相当于处在了学习的困难区。并且由于它与自己的认知和需求贴合得并不紧密,学了也用不了。

触动碎片”能够与自身紧密结合,慢慢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终织出一张属于自己的认知网络。只要学的东西是能触动自己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就能助自己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