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每天经过五官感受的品牌超过5000个,但被记住的却寥寥无几。他们就像我们大脑反射区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样,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时间能货币化的话,这些广告交易的便是人们的时间币,我们投入时间,输出注意力,商家赢得关注时间,输出营销目标。
那么,在线上广告逐步崛起的今天,为什么还有企业会不断追加线下广告的投入呢?这就要从广告的本质注意力说起,人的24小时里,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真实的世界中,因此线下的注意力稀释不可或缺,也就成为了大量品牌追加线下的必要条件。在笔者认为,在互联网广告充斥的今天,线下广告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传播的强制性,如封闭空间的线下广告。
2.场景化的表达,弥补人们线下生活场景。
3.传播的冲击力,篇幅形式想象力足够大。
那么在线下广告的行业中,我们遇到的大部分看见的广告是什么样的呢?以路牌广告为例,我们看见的大部分作品是这样的。
相信我们在生活中看见楼上这样的广告并不少,假设我们将上面的一类广告称为A类型的话,我们再来看下面几幅B类型广告。
如果我们做一个简要对比分析你会发现,两类广告有明显的区别:
你会发现,在我们身边的大量路牌,都是A类型的广告,它们几乎都套用大红大绿的背景层,打上品牌名称与slogan,然后铺天盖地的投放在你所在城市的街道、地铁、公交、电梯等处。相对而言,B类型的广告明显更为精致,抓人眼球让人会心一笑,那么到底两者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在笔者认为,两者最明显的差别在于,是否真正的采用用户视角去思考和设计广告。A类型广告最直观误区在于以下两点:
1.错将用户路过,当成用户看到。
2.单边思考用户,缺乏时间维度。
在生产者的眼里,他投放的广告品牌是唯一的,但是在用户眼里,我们每天路过的广告却是成千上万的,如果切换这第一步的视角,可能永远都会错将路过人数当成有效曝光,从而获得高预期低效果的投放。可能在生产者眼里的逻辑是,路过即看到,所看即所得,但在用户的真实逻辑是,先有注意到,才有注意力。
其次,如果将用户脑海中的品牌认知当成一面墙的话,我们另一个常犯的误区便是只关注墙的底边而忽视高度,常常假想用户曝光即被记住,但实际的情况是,曝光≠记忆,记忆的形成还需要有有效时长的沉淀,也就是记忆效率=认知X停留时长。广告的印象深浅影响认知维度,停留时长影响时间维度,单边思考,就容易造成自嗨视角强烈,以为遍地都是自己的广告。
那么,即使拥有了用户视角,懂得了占据用户大脑的双边效应,又应当如何像B类型广告一样生产线下的路牌广告呢?笔者通过阅读3万张优秀的广告案例,总结出以下几个步骤。
1.还原载体要素
这一步其实是你选定投放载体后的第一步,我们举个例子便会轻易理解这一点,比如电梯广告,如果我们将一部电梯要素进行还原,将至少动态和静态,形状,面积,颜色,横向拉升,纵向升降等多个维度找到其要素特征。
2.设计用户场景
在拆解了传统载体之后,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从用户视角看到的传播载体入手,而不是先从产品广告本身入手,在这时候的情况下,将你要生产的品牌场景化的结合要素进行设计成为了第二步,这时候的要点在于打破单一的平面广告的思维,充分考虑场景而非画幅。如下图的喉咙痛药品的广告,利用电梯要素建立了被电梯卡主喉咙的场景,
3.建立产品互动
如果说前两步解决的是注意力维度的问题的话,那么第三步,就是解决停留时长的问题,只有当空闲注意力被足够赋予意义时,品牌认知才会转化为记忆,进而被重复唤醒,形成认知度。在这一步,充分利用变化,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我们还以电梯广告为例,在电梯中除了静态要素可以建立连接之外,还有一些动态要素,如电梯门的张合与电梯的升降,如果巧妙的利用其变化过程,也许能够打开产品互动的新思路,将JPG的广告变成GIF。
看到这里,也许小伙伴们已经明白了优质线下广告的创作思路,打破原来的甲方视角,切换用户视角,从他们所看到注意力动线出发,一步一步解析动线,还原载体要素,建立产品场景,完成互动加码时长,线下广告也能跟原来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