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式古屋最初的印象源自于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听听那冷雨》。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先生笔下一段段细腻温柔的文字将古屋听雨的享受写得引人入胜,丝丝入扣。记忆里的日式古屋仿佛就有了江南小巷白墙青瓦的样子,藏着一生的诗意缱绻。
无意之中看到是枝裕和的电影《海街日记》,再次令人对日式古屋生出喜爱。同父异母的四姐妹在外婆留下来的老房子里住着,大姐包容,二姐活泼,三姐温和,四妹可爱。普通家庭的温情在古屋里慢慢升腾,如同外婆酿的梅子酒,历久弥香。喜怒哀乐,生死忧愁,纵使生活为我们制造太多的严寒,但只要进入那间屋子,所有的冰雪仿佛顷刻间融化,一张笑脸,一个拥抱,一句问候,仿若一脚踏入了春天。而春天,飘着漫天绯樱,又是一个希望的季节。一日三餐,简单而又精致,海鲜咖喱、银鱼盖饭、银鱼烤吐司……日系的治愈电影总散发着与食物相关的人间烟火气息,它繁琐不失雅致,平淡却又不失乐趣。日子如流水一般细细划过主角们的指间,缓慢而又带有一种鲜明欢快的节奏,积淀的时光为生活酝酿了最质朴的甜蜜。
羡慕那一处安静的古屋,有花,有树,有篱笆,有小院,有阳光,有我所钟爱生活的全部模样。年幼时看古装剧,印在脑海里的除了武林江湖的刀光剑影还有世外高人们的隐居处所。深山绿林,清浅溪边,木屋傍山或是依水而建。篱笆做门墙,种上可以绕藤的花木,春日俨然成就了一副副花墙的作品。里面是小院,石子路沿着篱笆门到木门将院子隔成两半。一半被开垦,种上朴素的时令瓜果,勤劳的园丁可以一年四季不缺菜吃。另一半就做一个小小的晒场,晒衣服,晒粮食,晒心情,晒所有可能会发霉的事物。后院或门外,种上桃树,桂树,樱花树,银杏树……季节的更替会为人带来视觉与嗅觉的不同体验。享受着这样的宁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属于江湖隐者的田园牧歌。
而我,既不是电影里的主角,也不是世外的高人,只是芸芸众生的微小组成,跳动的心脏里隐匿的是绝对安静的灵魂。多想避开城市的车水马龙的嘈杂,有一处自己的小屋。大大的厨房,容得下我所有任性的尝试;简洁的书房,一排排书架上放着沁入我心灵深处的文字;一个小客厅,吃饭,会客;一件小卧,躺着的疲劳终会在第二日清晨消散。平凡生命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晴天放歌,在雨天听雨。
因为痛苦和磨难比幸福来得更加真实和具体,所以能够有感知幸福的能力也是件幸事。如同电影结尾所讲:如果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还能有感受美好的能力,那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