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背后的成长:我和孩子的心灵对话》

作者:天鹅

校对:桂香

编辑:杨荷 桂香

和孩子一起和面、调馅儿,包素馅包子的时候,同时听着樊登讲书《你好,我好》。书中说人有三种模式:父母、成人和孩子…听着听着,我忽然想起了前一天晚上,儿子跟我说的一件事。

当时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他的语文老师,也是我的同事,曾经因为儿子不做作业、不听课,对儿子说:“你知道吗?当初你妈妈跪下来求我,让你到我班里来,你却…”这句话对儿子伤害很大。每当聊学校里的事,儿子首先会想起这位老师,这句话,而忽略了其他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然而过去快6年了,我才知道。

我沉默了一下,问儿子:“你现在是孩子吗?”儿子笑了笑。我又问:“你做过父母吗?”他又笑了笑,也没说话。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了一次:“你做过父母吗?”儿子若有所思地微微点头,“嗯,应该是有的。”

“你能想到是什么时候吗?”我轻声问道。儿子沉默不语。我缓缓地说:“你之前提到,三年级时语文老师对你说的话。你当时有什么感受呢?”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反应依然强烈,愤怒的情绪依旧存在,“他那样说你,我很生气,很愤怒!”

我继续问道:“当时你听到这样的话,为什么没有告诉妈妈呢?”儿子很快回答:“我怕破坏关系。”我更加理解了他的想法:“你是担心,如果告诉我,我可能无法很好地处理这件事,或者会让我感到难受,这是你不想看到的。而且你担心我和同事的关系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对吗?”

儿子点了点头。我接着问:“所以,你当时选择了不说?一方面觉得老师那样做伤害了你,是不对的;另一方面又觉得妈妈没有能力处理好,所以你选择了自己默默承担,保持沉默,是吗?”儿子轻声回应:“是的。”

我感慨道:“那么,你是不是在为一个孩子模式的老师和孩子模式的妈妈承担了很多?”儿子停顿片刻,很认可地点了点头。

现在,我和孩子的关系相比之前已经好了很多。当我理解到这些时,我轻松自然了。我说:“儿子,那时的你是不是在扮演老师和妈妈的父母?”儿子点点头,表示认同。我选择了静默,没有直接表达什么,只是回忆和体会着。稍后,我对儿子说:“其实你是有表达的,只是没有用语言直接说。”

这时,儿子一边擀皮,一边笑着说:“我不写作业。”我回应道:“是呀!我记得那时你跟我说过,在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你和其他同学一起大声说话,导致老师无法继续上课。老师很生气,甚至愤怒到无法教学。而你却说自己当时很开心。”我平静地说完了。

儿子却说:“我不记得了。”我回答:“可能吧,但妈妈记得很清楚。因为当时你说自己很开心,这让我印象深刻。我在乎你的感受,所以记住了这件事。你当时愿意告诉妈妈,说明你觉得和妈妈说是安全的,信任妈妈。”儿子笑了,说:“是。”我接着说:“虽然我很看重你的开心,可是也没能给你更成熟的指导。”

就这样,我们聊完了这件事。包子也做好了。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虽然后续可能还需要补充和深化,但这次的沟通已经很有意义了。孩子大口吃了自己做的三个大包子,津津有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