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解答头脑风暴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开展头脑风暴?
根据A.F.奥斯本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头脑风暴是非常能够激发创新思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
3.竞争意识:在有竞争意识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4.个人欲望: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仓促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所以,通过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的提出想法或点子,并以此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引起联想、产生共振和连锁反应,从而诱发更多的创意和灵感。这也是为什么头脑风暴法能够经久不衰、应用广泛的根本原因。
说了三天的原理,今天我就来举一个案例:
盖莫里公司是法国一家拥有300人的中小型私人企业,这一企业生产的电器有许多厂家和它竞争市场。该企业的销售负责人参加了一个关于发挥员工创造力的会议后大有启发,开始在自己公司谋划成立了一个创造小组。在冲破了来自公司内部的层层阻挠后,他把整个小组(约10人)安排到了农村议价小旅馆里,在以后的三天中,每人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以避免外部的电话或其他干扰。
第一天全部用来训练,通过各种训练,组内人员开始相互认识,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开始还有人感到惊讶,但很快他们都进入了角色。第二天,他们开始创造力训练技能,开始涉及头脑风暴法以及其它方法。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发明一种拥有其它产品没有的新功能电器后,他们开始解决第二个问题,为此新产品命名。
在第一、第二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都用到了头脑风暴法。在为新产品命名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后,共为它取了300多名字,主管则暂时将这些名字保存起来。第三天一开始,主管便让大家根据记忆,默写出昨天大家提出的名字。在300多个名字中,大家记住20多个。然后主管又在这20多个名字中筛选出了三个大家认为比较可行的名字。再将这些名字征求顾客意见,最终确定了一个。
结果,新产品一上市,便因为其新颖的功能和琅琅上口、让人回味的名字,受到了顾客热烈的欢迎,迅速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在竞争中击败了对手。
由此可以看到,一种思维模式的改变和创新能给我们带来的收益真的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明天我再来聊聊哪些原因会导致头脑风暴的失败,同时也会继续分享我的案例哦!
(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的ORID完成50天了!欧哈哈哈!)
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人都将各有两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