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几个同事去办理泰国出差的商务签证。在去广州泰国领事馆的路上。去年比我晚来公司半年的翻译小郑问我:“陈姐,你一般下班了干嘛?”我回答:看书,看电视,听音乐。
“啊?你都不出去吗?,一个人多无聊的。”小郑很是惊讶,可能在她看来这一点不像一个20多岁女生的生活状态。
“嗯,不怎么出去,在这边没什么朋友,不过我也习惯了一个人独处。”我淡然回答说。
“喔,看不出来,你还是个挺内向的人。”小郑不禁感慨道。
第一次听人把喜欢独处定义为内向,想辩驳,不过一想我的确也不是太外向的人,便没做声。
小郑又喃喃问道:“我这次要去泰国出差三个周,一个人要在那边呆20多天,光想想都觉得无聊死了。”
“没你想的那么恐怖,上完班,感受一下异国的风土人情。三个周,其实很快就过去了。”我安慰她说。
小郑还是一脸不安,问我:“你在国外上学的时候,怎么打发无聊的,快给我点独处的秘籍。”
小郑的问题,让我哭笑不得。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六年前刚去国外上学的自己。
从小我就有个外号“人来疯。”喜欢扎人堆,喜欢热闹。上厕所都恨不得叫个伴儿。但去了大阪,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要说朋友了。放学后连找个想说汉语的对象都难。
那时候,每天QQ空间都写的是:透过人山人海都嗅到了自己的孤独。或者,半夜突然醒来,是被孤独惊醒的。类似这样,关于孤独,低沉的矫情句子,每天都会发好几次。
到现在,每每看到朋友圈,一些朋友发负能量爆棚句子的时候,鄙视人家的时候就想起那时候那个自己也是多么的欠抽。
从一个经常有人陪伴的环境到了形单影只的国度,适应过程花了将近半年。
那是在一个偶然的周末下午,打完工回宿舍吃饭的时候电视在放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问嘉宾:“听说你有两三年都没有接到戏,请问当时你是怎么度过这段时间的?是家人、朋友陪你一起度过的吗?”嘉宾听完问题,神情凝重地思考了几秒。那几秒,现场异常安静,导播甚至已经在主持人身后的LED屏上放了一张嘉宾和家人的全家福。用来提醒他。
只听嘉宾声音低沉的说:“是我自己陪自己度过了那段时间。”
主持人很讶异,不禁又重问一遍。“您说的自己是您本人吗?”跟主持人一样讶异的还有台下的观众,有人甚至开始八卦他那段时间被狗仔拍到一个人去便利店买便当的落魄样。
“是的,我说的自己就是我本人。”嘉宾说完轻轻拍了拍自己的胸脯。主持人想插嘴说什么。只见嘉宾又继续说:“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喜欢上了独处。之前一直很怕一个人呆着,怕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怕一个人吃饭,怕没人理我。每天拍完戏就跟朋友们胡吃海喝。觉得热闹才能显示我活得精彩。显示我人脉广,显示我有很多人关注和在乎。那段时间我思考了很多,人,生来和死去其实都是自己一个人。并且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需要一个人去面对,比如思考,反省,学习,创作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如果一个人无法面对自己,无法跟自己相处,那他永远是不能成熟起来的,他必然也无法成长和进步。而我就是在看似热闹里丢失了自己。”
听完那段话,醍醐灌顶的感觉。想想为什么自己焦躁不安,恨不得向全世界来倾诉我的孤独寂寞,原因只有一个,怕跟自己相处,怕自己嫌弃自己的无趣,无聊,无知。只能用自己的可怜兮兮来博取别人的关注。
喜欢独处,从喜欢自己开始,从让自己充实做起。
于是上了大学后,每天上完课,或者休息的时候都会泡图书馆,看各种各种的书。小说,杂志,财经报纸,甚至金融证券等。然后构思故事情节。试着将写了几万字的小说投到网上,最后竟然跟网站签合约成为作者。
5年留学生活,很多人都说听着都觉得很长。可是每天有自己安排好的事情做,要学习,要思考,要码字。我从来不觉得日子无聊或者冗长。并且喜欢和享受着这没人打扰的一个人时间。
不知道怎么样跟小郑既不矫情又很真实地描述一个人独处的快乐。在她出差前一天的晚上,套用阿桑“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歌词发给了她。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段无人问津的日子,不必大肆宣扬自己的落寞和孤单。借用这段时间好好跟自己相处,了解自己,提升自己。你会还一个更好地自己给将来的你。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