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内外兼修,注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都会看重自身品德的建立。学校培育人才也是如此。我们的言行是气质的彰显,在与人打交道中,称呼方式表达双方关系,也能看出了个人素质。但是我所以为的:在学校,并不需刻意强调称呼学长学姐。这种称呼并不只是因为显礼貌,从某种意义来看,谦虚谨慎叫出口比真实的内心认可,以及建立师兄妹关系来的容易得多。我们无须强调和规范这个规范,是因为学校这个小社会的特殊性,就算社会大环境的生活中。相对于平辈而言,也并不是逢人就都喊哥哥好姐姐好。
学长学姐,相对于学弟学妹,用来划分学生的年级高低,也可以互相称谓以表对同为求学者尊重。学弟学哥,学妹学姐,其称谓所强调的含义中,最重要的是一个“学”字,有效仿钻研,志同道合之意,而在学校的学生本身就是在求学道路艰辛走过,经历数十年寒窗苦读,才一起到大学里面求学进修的有志之士。大学崇尚自由平等的概念,这便弱化了,贫富,年龄…许多方面的差异。在这里,学龄高低不足以说明素养高低。“长”“姐”的称谓也不是学校生活和交际人脉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大学里面,低年级学生是否必须要称谓高年级“学长学姐”,可以说这无关礼貌问题。
“学弟学妹,学长学姐,学校用来表示学龄高低的这种学生关系,较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的家族称谓和社会上的文明礼貌用语不同。除了长幼有序的划分,学长学姐这种称谓主要表现在学术求知道路上的共通特征。“学弟学妹”叫“学长学姐”可以显示为学者谦逊,而把在大学校园里称呼“学长学姐”当做显示礼貌有无,加以强制性,这并非是一件好事。甚至在诸多时候,我们不去刻意附着“学长学姐”的称谓,反而比生硬套话更有效果。假设两个存在学龄差的人在学校碰面,不是很熟悉彼此的情况下,仅此一个简单打个招呼,那么只要稍微体面一些已经很有礼貌,不失风雅,能使人人和乐,而且还会有助校风。这里的原因是,我们所拥有的肢体语言,自己的真心和做出的行动,都远远比口头说什么违心话,顺口溜,习惯性套话,要来得更实际,更得人心,更有意义,难道不是?
如今,这些学字辈的称谓或许该和以往不同了。学姐学长的定义较多的增添了“帮助者”“我罩你”的含义,而学弟学妹的称谓中表达的亲切感更加鲜明,“不要卖萌”“你这个小鲜肉”的概念包含其中。在大学,我们不论是遇见同年级,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如需问好,那么我认为最多用“同学”的称谓,就已经是很大很大的敬语了。在根本不熟悉长幼,没有更深了解彼此的情况下。简单的“同学”岂不是更平等随和。而且这样做过之后,并不会给人带来一种对方是否想要套近乎的错觉。因为给人的印象中,通常用到这种称谓的情景,是熟悉的低年级好友等着有什么事相求吧。
在称呼方面的,我甚至认为可以直呼其名,作为我们平辈之间的礼貌,如果交流者双方已经很熟悉,那么也可以有其他亲切自然的,非正式的称谓。学校里面提倡鼓励,凡遇见师哥师姐或者聊天当中,一定要毕恭毕敬说一句“学长,学姐好”,不但没有使和谐,文明,美丽,团结等当中的任何一个概念落实实处,甚至对“学长学姐”这种青春回忆里面的大学关键词本事,都削弱了其对于我们学生时代的意义。
另外。过度强调“学长学姐”的行为,对于学生健康发展,无疑是负面影响很大的。就较低年级一方而言,强制性的规范言行是一种额外负担。人的大脑并不是生来记忆大量咨询,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实乃在理解其特性上,进行引导式的认知学习。科学的讲,背诵“遇见学长学姐要问好”的公式,并不利于大脑组织中的神经元运作。在学弟学妹情非所愿的情况下,这很可能会造成一种“学长学姐压力”,表现为求知性降低,认为学长学姐的角色是很厉害的,盲目崇拜势必会迷失自我,即便遇见自己学有所难之处,也难以做到大大方方的找这些早已束之高阁、想当然一副高冷范的前辈们去请教。再往大了说,这种逼认“学长学姐”的行径,简直可能助长阴奉阳违的不正之风,成为滋生权利主义和等级分类的祸根。而对于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一方而言,硬生生地同这些直系师弟师妹拉大距离,这个世界怕是很难有这么痛苦的事了。
大学是百花齐放光彩,各学科专业交汇凝聚的大熔炉,在众多的大型比赛,社团活动中,学生们或围观,或参与其中,都青睐于此。比如许多团队项目,就会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增进合作交流,在某个领域有序分工,集思广益。没有学龄上“学长学姐”的称谓,依然可以打成一片,抱成一团。
另外,也有一些情况下是不支持语言交流的,更不适合去打招呼硬性称谓,而这时如果行避让礼什么的,可能会成为最好的选择。许多做不到强颜欢笑的悲怆中,这样做时,至少不会把个人情绪影响扩散到别人那里。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我光棍节之前和前女友分手,状态为整个人心情烦闷,因为失恋而异常焦灼,不可能也做不到逢人微笑,迎面桃花。往难听的说,对于无事献殷勤者,人家很可能会以为对方不怀好意,非盗即娼。
所以相对于严格执行“叫学长学姐制”的做法,我并不看好。大学里对于高年级和低年级正真应该倡导的,应是鼓励他们在学习生活方面取长补短,社会实践经验方面以优带劣。让同专业的学生促进专业交流,深化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心,以求精神共勉,从而学业进步,达到良好的学风建设。
当听到有学校在搞这种学龄明显划分的阶级论时,真是费解当事人究竟如何所想。高年级和低年级两个群体之间,确实在成长阅历方面有所差异,但个体优胜劣并不能由学龄单一方面因素决定。学习,技能,品德,见识…如果有心可以从各方面考察,高年级学生当中有些是远不如低年级学生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在《师说》里面对于为师和重道,所依据的更多是学识素养的高低,而非年纪,学龄的的大小。
我们前面有那么多的先行者,他们在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开拓,对整个社会和我们这都是一件幸事。原来在求学路上,我们自己并不是孤单一人啊。师哥师姐走的路多,阅历当然就会较初出茅庐的晚辈更丰富,但学弟学妹也有各自的特点,普遍的单纯直爽没有套路,也是他们弥足珍贵的优点,它们就好像深酿地窖里未曾开启的陈酿,加工储藏技艺方面已有很大改进成熟,又得益于安置在不为人们所关注的地底下历久弥香,比起那些过早暴露于外的白酒,啤饮,反而温润甘甜,淳净浓郁,更有韵味了。
在同一个大学里生活着成千上万的学生,有驶离者,有新晋者,在一起互相尊重,和睦相处这没毛病。“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我一直相信促使人们的进步之源是在互相努力的目标环境中,主动出击,积极汲取各人各方所长。而非毕恭毕敬,在假想的巨人身后俯首称臣,把自己限制在较低的不管何种阶层,那样畏首畏尾的,岂能是“还看今朝”的“数风流人物”吗?古人的教训总能给当今不清醒者以迎头痛击。
我们的高等教育殿宇,是建立在平等意识之上的,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方法和理论也要求我们辩证看待问题,分清主次矛盾,而对于在称呼问题上搞这种形式主义真的是有失卓见。
由于没有什么功利心,没有苛刻的生存竞争,大学可以说是一个趋于完美的微型社会,我们能够有幸结交的人,关联的圈子都会是以后人生的巨大财富。“学长”,“学姐”,这些字眼,很有可能是我们从求学到步入社会所有漫漫长路中,一直力挺我们,甚至倾尽全力给予提供援助,成为我们学业、事业,甚至感情上、生活上的最难忘的声音,最坚实的后盾。
至于我们是否愿意称谓一句“学长学姐”,不过是我们个人权利中凭自主意愿决定的小事情,我还认为的是,那种但凡遇见高自己年纪的同学,就去叫学长学姐的学生,他们其实并不是很懂得怎么使用礼貌用语,不分场合,无心快语,有的时候甚至有些过于随便。在学长学姐称呼里面,如果口是心非的表达,并不能在自由里传达意思,更不可以建立美好的感情连接。
我们和学长学姐,在我们个人的复杂人际关系中,各种不同场合出现的人,有着不同的位置,称呼因为关系而多样。抛去无关紧要的称呼限制,更能走进了解,我们坦诚相处,关系越来越好,表达远远超过别人的评价,追求着理想,奔向自由。很感谢那些以“学长,学姐”的方式在我们生命中停留过的帮助者。我们会偶尔回忆。然而详细数算,都不能概全,又无以言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