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伦敦,街道窄,非裔多,地面脏,古建筑多是给我的四大印象!
英国行车是左行道,街道窄,两车道,公交大都是双层,高高的。可能是视觉不习惯的原因吧,我老是感觉车都快碰上了,结果一闪身,呼啸而过,人车无恙!
过人行道是需要行人自己按红绿灯按钮的,按下按钮后,等个十来秒,绿灯亮,再过街!我想恐怕是人少的原因吧,如果在国内那多半是行不通的!
在伦敦的街头,商店,机场的服务人员,非裔都非常多。历史上英国与非洲大陆有密切联系,不少非洲国家都是或者曾经是英联邦国家,民间交流自然也不少,比如英联邦有自己的运动会。据资料显示,这些国家的年轻人很多来英国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也很愿意在英国发展。我想还有就是伦敦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接纳和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本生就是她的特色吧!
伦敦的街道环境与国内大多数城市应该是比不过的!街道窄,地面不平,垃圾没有及时清理,显得脏而乱!大英博物馆外面的街道上随意摆放的摊点还比较多,餐馆的桌椅都可以摆放在外面,据说是方便人们晒太阳!当然这里是步行街哈!在成都,看惯了卡卡角角到处整洁干净的模样,在这里反差太大,对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印象大打折扣!
据说,在中国,房屋建筑的平均寿命大概在20-30年,而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长达132年。所以在街上随处可见一些古老的建筑和雕像。
过去,许多城市都是就地取材建成的。罗马是用它的奶油色的石灰岩做建筑材料;巴斯是用它的暖色的石灰岩做建筑材料;巴黎用的是它本地的浅蓝色的石灰岩;格拉斯哥用的是姜黄色的沙岩;耶路撒冷用的是本地的石头。伦敦采用的材料是它地下的泥土烧结成的砖头。伦敦基本是用砖建造的。这座城市的一些地标性建筑的表面采用了石头,但形成伦敦市民每天的生活背景的大部分建筑物,是用结实的砖建造的。从圣詹姆斯宫(St James Palace)到漂亮的安妮女王(Queen Anne)台阶;从乔治亚花园广场(Georgian)到呆板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街道,构成这座城市的基本材料是“砖和沙浆”。所以走在街上,经过岁月打磨的砖头显得凹凸不平,也感受到历史的浓浓氛围。坐在观光敞篷公交车上,穿行在不同的街道,看到许多几百年前或上千年的建筑,古朴而厚重,有着浓浓的历史底蕴。特别是经过白金汉宫时,打破了想象中的金碧辉煌和富丽堂皇,就是古老的砖墙与雕像,唯一不同的是砖墙上起着防御功能的铁叉围栏。据资料显示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古建筑,为此制订了非常严格的保护条例,凡是100年以上的老房子在进行整修时,都不能随意改变外观,就连窗户重新油漆都得经过批准。正是因为有了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才使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人类文明才得以被见证,被发现,被敬重!
走在英伦的街道上,古老与现代交融,历史与发展共存,或者这就是时代的选择,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永恒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