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送教送培,我给自己出了难题。
我选择的课文是《送你一束花》,上好这一课有两难:一是让学生理解服务员说的话难。二是让学生设身处地想失败者所想难。
当然,如果在自己班上是不难的。这样认为的底气是:思考力跟其他能力一样,是需要刻意训练的。果然,在自己班上,孩子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目的全都达到,教学效果很好,时间安排也刚刚好。
问题是,我将上课的班级与我们班不一样。听那个将退休的语文老师说,这班的孩子很懒,读书不好,不爱回答问题。
读书不好,就意味着会延长上课时间,教学任务可能无法完成。不爱回答问题的背后可能是不懂思考不会回答。
如果是其他课还好,比如作文,总能找到孩子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只要有兴趣,就不怕孩子不参与,不表达。可是这一课,离学生生活有点远,就就有点不好办。
我决定去熟悉班级,实在不行,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设计。
面对学生的那一刻,我明白了,他们的老师没有谦虚,情况确实如此。
老师站在门口好一会,反复一句话:“这节课全交给你了?”多认真负责的老师!
我之前上课几乎不熟悉班级(除非有特别的需要,比如作文课之前的情感酝酿),因为我想,一个老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在前面,要有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顺势点拨的能力。因此,没有必要熟悉班级。
这一次,我来了!当然,来的目的绝对不是灌水!送教送培,不是去完成一节课,是要通过送一节课,传递给学生,给听课的老师,一些有用的东西。
学生缩着脑袋,好奇地看着我,我说:“我猜你们平时上课,基本没回答问题,只是读抄记,对吧!”
他们笑了,连连点头。
我开始讲故事。讲故事,可以保证他们会喜欢,因为不管是谁,都喜欢听故事,他们当然也不例外。我讲我们班的故事,我自己学习的故事,引出了“不用扬鞭自奋蹄”;我讲我们班孩子上课的故事,引出了“读书不思考,不如回家睡大觉”。
有故事垫底,接下来的引导与提要求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故事是为了激趣,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做事的动力。
我教他们朗读,很简单,不添不漏不破就行。我请同学读书,没一个举手。我说:“一句,只要一句,哪一句都行。”许久,举起一只手。他读了,我夸他勇敢,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接下来,就有了“第二个吃螃蟹的人、第三个……”我接着提要求:把书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最好。我让他们随便指哪段,我就读哪段。学生七嘴八舌无法确定,最后随便指一位同学来给我下任务。
我当然可以不让他们指定,自己选择最难或是最有示范性的段落来读,我还可以整篇示范读。但是那样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得让他们感觉自主了一回,为难了我一回,他们才会有兴趣,有成就感。
应学生要求,我读了一段课文,学生纷纷点头,我到现在还不大明白,这点头表示什么,我应该当时问明白的。于是,接下来的练习就简单了许多,学生再尝试读时,不害怕,肯举手了。我肯定了他们的进步,又告诉他们,可以读得更好!回家找“播音员”学,也就是借助手机或电脑,听范读,跟着学。
第二天上课前,我问学生记住我说过什么话?学生,几乎是全班学生,都记着“不用扬鞭自奋蹄”“读书不思考,不如回家睡大觉”“读书要不添不漏不破”。我心里想,这就足够了!
上课很顺利地进行,一切的问题都轻松地解决,只是拖堂了。这是因为对一些错误知识的辨析,比如冯骥才,被读成冯yi才等,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指导朗读也要花费一些时间。我想,课堂上,学生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应该值得重视的,比你老师脑子里精彩的设想更重要。有什么比对症下药,顺势点拨更重要的呢?所以,学生出现问题,我就扎实引导,绝不囫囵应付。
但值得一提的是,站起来读的同学,没有一个拖腔拖调,基本做到“像说话一样朗读”;全班朗读,基本做到“整齐响亮抑扬顿挫”。
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我们的学习任务还没完成。我征求他们的意见,下课还是接着上?如果上,可能要挺久,会没有下课时间!他们响亮肯定地回答:上!
学生走出教室时,一个一个凑到我跟前,跟我说再见,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再给他们上课。
我想,这节课尽管拖堂,仍不失为一节有意义的课,我为学生打开了某扇窗,种下了某颗种子。这是送教送培的最大意义所在!
至于我能不能给听课的老师带来什么。这不好说,因为没有机会沟通。我听到一些反馈:“幽默”“像卖膏药”“最真实朴实扎实”“设计巧妙”“受益匪浅”……可是,这可能是客气的赞语。
一个人如果发生改变,前提一定是“我想改变”。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再好的东西,也与自己无关。我的课,能不能引起老师内心中的某种共鸣,激起一点点突破改变的念头呢?如果能,无需我把课上得多么成功,多么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节课也算是成功的。哪怕是一节失败的课,只要能给人带来思考与启发,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我从自己的角度想,送教送培,我能送给老师什么呢?真实的课堂;随机到位的引导;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到想要达到的目标;充分备课比什么都重要;立足教材、用好教材比任何花哨花样更有魅力;老师思想的广度与高度,决定课堂的深度与灵活度……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自己想的而已。我有没有做到不好说,听课的老师知不知道我所想的更不好说。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送教送培,送给老师,更送给学生,以激发兴趣,点燃梦想,拓宽视野,引发思考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