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共读《原生家庭》的精华部分

早安今天我们继续共读《原生家庭》的精华部分


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分析,一个有毒的家庭,到底是怎么运转的?有毒的父母,又是如何将孩子导向糟糕的人生?


我们现在知道了,有毒的父母会用不同的方式伤害孩子,有的是通过语言,有的是通过暴力,有的则是不作为,而他们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于他们都共同作用在孩子的观念上,引发了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模


也就是说,观念、情绪、行为,这三者虽然看似各有不同,却紧密联系。


什么是观念呢?它其实是家庭里面,决定了子女行为方式的想法。观念集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家庭里的行为模式


观念可以分为说出口的和没有说出口的,前者大多数以建议的形式出现,比如小孩子应该在晚上10点前睡觉。那这样的观念,是容易被觉察到的。


而那些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观念,我们通常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但父母的行为却又在隐晦地传达这些信息。


比如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面,儿子比女儿拥有更多的特权和优待,这种事虽然不会被公开讨论,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也不会承认,但它就像是潜规则一样运行着。


对于健康的父母来说,他们会持有更多的开放的、积极的观念,比如允许孩子犯错,尊重孩子选择的自由,而有毒的父母的观念,更多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忽视孩子的,他们甚至会不惜颠倒黑白来维护自己的观点。


言语虐待型的父母,会直接把消极否定的观念塞给孩子,比如你很没用、你只配去大街上捡垃圾;


操控型父母,则会让孩子内化了“我离开了父母什么都不是”的观念;


身体虐待型父母,则用暴力行为,让孩子接收到“我不值得被好好对待”、“我的身体是可以被他人伤害的”这种极端的观念


而一旦孩子从父母那里全盘接收了这些扭曲的观念,伴随着强烈的负面情绪而来的,则是各种糟糕透顶的行为模式。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身边有的人,会呈现出令人不解的依赖父母、极度自卑、不自爱等等状态。


如果仅仅是去想办法改变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学习如何更独立、更自信、更自尊自爱,虽然短期内有效果,但这样的改变却并不牢固,真正的源头,其实很多时候还是在童年。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其实很好地解释了以上的现象,它告诉我们中毒家庭的孩子,到底是如何在成年后陷入糟糕的境况。


ABC理论中,A代表的是激发事件,B则是信念,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观念,C则是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等结果


情绪ABC理论认为,事件A只是引发消极结果C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其实是信念B在干扰。


简单来说,就是事情本身不会影响人,但是对事情的看法会引发情绪和行为。


所以,中毒家庭的孩子,成年之后看似运气不佳,接连遭遇不幸,变得很难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和良好的事业,有些人还会变得脾气暴躁、喜怒无常。


其实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命运多舛,而是内在的消极信念在发挥作用,以至于不管他门遇到的是什么样的人,事情本身是好是坏,最后的结果可能都不太好。


举个例子,在重男轻女家庭中长大的女生,可能从小就习惯了不平等的对待,家庭环境让她越发相信,女生永远比不过男生,自己并不值得被宠爱。


长大后,哪怕她能力很强,在职场上可能还是不敢和男性竞争;遇到了非常疼爱自己的另一半,她也没办法安心接受对方的爱,反倒是遇到那些情感淡漠、只会索取的追求者,她才能享受这种被剥削的关系。


内在的受苦模式一旦开启,就会一直去寻找似曾相似的痛苦感受,这种熟悉感才能让自己安心


不仅如此,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如果不去改变,也许会代代传承下去,也就开启了原生家庭伤害的代际传递。


我们也许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可以通过改変自己,打破家庭内的负向循环,来改変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根据「情绪ABC理论」,中毒的父母通过施加不合理的观念来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而我们门之所以难以挣脱原生家庭的困抗,其实是因为要对抗家庭体系的阻力。


明天我们将会开启疗意之旅,学习具体的减少原生家庭消极影响的做法。

【未完待续,明天继续共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