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东风解冻,雨丝飞斜,润物无声,唤醒万家。柳眼初开,窥探碧水,梅腮半褪,映照红霞。田畴渐暖,来催耕早,草木萌新,静待物华。最是一年,春好之处,生机勃发,满布天涯。
琐寒窗·乙巳岁雨水抒怀
细雨如丝,东风解冻,润滋田野。新芽吐翠,柳眼初开春画。望田畴、耕牛早行,催耕布谷声声洒。渐暖阳普照,梅腮半褪,映红霞挂。
惊诧。春无价。正万物复苏,物华待嫁。生机勃发,最是一年佳话。看天涯、绿意盎然,百花待放春意写。待明朝、满目芳菲,共赏春光姹。
雨水三候———
今日雨水,冰雪消融,春风化雨,万物复苏,生意盎然,在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一候獭祭鱼:在雨水节气,水獭开始活跃于水中捕鱼。它们会将捕获的鱼摆放于岸边,呈现出一副先祭后食的模样。这是因为在冬季过后,大自然开始苏醒,水獭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觅食活动。它们的捕鱼行为,不仅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也是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
二候鸿雁来: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这一候鸟的迁徙行为,是自然规律和生物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大雁在长途飞行中,不仅经历了千山万水,也见证了四季的更迭。它们的到来,预示着春天的临近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候草木萌动:在春雨的滋润下,地中的阳气开始上升,草木也开始抽出嫩芽。这是大地复苏的重要标志,也是生命力重新焕发的象征。春雨贵如油,它不仅为草木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还为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在春雨的滋润下,万物开始复苏,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时节的诗意:二十四节气中的生命礼赞
雨水节气,是春天写给大地的一封情书。当细密的雨丝轻轻拂过沉睡的田野,当第一缕春风解开冰封的河流,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悄然展开。在这个时节,雨水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天地间最动人的诗篇。
雨水节气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密码。古人将"雨水"列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更是对生命节奏的深刻理解。在这个时节,雨水滋润着冬眠的土地,唤醒了沉睡的种子。农人们聆听雨声,观察物候,在春寒料峭中播下希望的种子。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体现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雨水节气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在诗人笔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腻,无不展现着雨水带来的生机与希望。柳条抽出新芽,梅花绽放笑颜,大地披上绿装,每一个生命都在雨水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生命的律动,是对寒冬的告别,更是对春天的礼赞。
雨水节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在民间,雨水时节有"占稻色"的习俗,人们通过观察雨水的颜色来预测年景;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带着礼物回娘家探望父母。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更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雨水节气就像一个文化符号,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站在现代文明的视角回望雨水节气,我们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在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的今天,雨水节气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那些在春雨中萌发的新芽,那些在细雨中苏醒的生命,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力量。
雨水节气,是春天的使者,是生命的礼赞,更是文明的见证。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时节,让我们聆听雨声,感受生命的律动,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寻找与现代文明对话的契机。这或许就是雨水节气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在敬畏自然中寻找智慧,在顺应自然中获得力量。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