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什么要理解“伪装网页”?
在电商与数字营销领域,团队在制定市场推广策略时,越来越依赖于 数据驱动:
* 运营同事需要随时掌握 竞品的价格调整,方便制定促销节奏;
* 品牌部门需要观察 用户的反馈和评论趋势,及时优化内容;
* 投资与分析人员会跟踪 畅销品类与供需状态,辅助商业决策。
但现实中,很多大型电商站点(以 Amazon 为例),会采用多层次的 页面展示策略:用户在浏览器中能看到的价格、库存和评价,并不一定直接写在初始 HTML 里,而是由 额外的接口或脚本 在后续动态加载。如果只是简单抓取网页源代码,结果往往会发现:要么信息缺失,要么拿到的只是“壳子”。
这篇文章将通过 Amazon 案例,用 反面教材型的方式 展示常见错误,并逐步说明如何优化请求头配置、借助代理服务,以及分析数据来源,从而获取到真正有用的部分信息。
一、错误案例
初学者常见的写法:
import requests
url = "https://www.amazon.com/dp/B0CGRL44VG"
resp = requests.get(url)
print(resp.text[:500]) # 打印部分HTML
运行结果会发现:
* 页面里找不到价格、评论等关键内容;
* 代码片段里全是 <script>;
* 有时甚至返回验证页面。
原因在于:页面的主要数据并不是静态写死在 HTML 里,而是通过 延迟加载 的方式呈现。
二、问题所在
1. 关键信息缺失 —— 源码看不到真正数据。
2. 访问被限制 —— 系统可能判断为非常规访问,返回验证页面。
3. 效率受限 —— 多次请求也得不到目标结果。
三、修复思路
1. 引入代理服务
对于访问频繁的情况,可以接入第三方代理服务(这里以爬虫代理为例):
#设置爬虫代理(参考亿牛云示例 www.16yun.cn)
proxy_host = "proxy.16yun.cn"
proxy_port = "3100"
proxy_user = "16YUN"
proxy_pass = "16IP"
proxy_meta = f"http://{proxy_user}:{proxy_pass}@{proxy_host}:{proxy_port}"
proxies = {
"http": proxy_meta,
"https": proxy_meta,
}
这样能减少因单一来源访问过多而触发的阻断。
2. 模拟正常用户访问
在请求中补充常见的请求头字段:
headers = {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
"Chrome/115.0 Safari/537.36",
"Accept-Language": "en-US,en;q=0.9",
"Cookie": "your_cookie_if_needed"
}
url = "https://www.amazon.com/dp/B0CGRL44VG"
resp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s, proxies=proxies, timeout=10)
print(resp.status_code)
print(resp.text[:500])
这样能避免部分验证,但仍旧无法直接看到核心字段。
3. 分析数据来源
通过浏览器开发工具观察,可以发现商品价格和评论往往来源于特定接口。例如:
https://www.amazon.com/gp/aod/ajax/ref=aod_f_new?asin=B0CGRL44VG
直接请求这个接口:
import re
api_url = "https://www.amazon.com/gp/aod/ajax/ref=aod_f_new?asin=B0CGRL44VG"
resp = requests.get(api_url, headers=headers, proxies=proxies, timeout=10)
html = resp.text
prices = re.findall(r'\$\d+\.\d{2}', html)
print("示例价格:", prices[:3])
这时就能获取到价格相关的数据片段。
四、总结启示
通过 Amazon 案例,可以得到几点经验:
1. 不要依赖表面 HTML —— 很多站点采用动态加载。
2. 合理使用代理 —— 能有效减少访问限制问题。
3. 适当模拟真实环境 —— 补充请求头等信息。
4. 善用开发工具 —— 找到数据真正的来源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