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读史是件好玩的事儿。既然要靠这个吃饭,那就认真地吃,深入地吃,吃出自己的味道,也自有价值吧。
小时候,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要为国读书,还会讲革命前辈、爱国志士为国读书的故事。你估计也感动过,甚至还暗暗下了决心。但是,你知道吗,80多年前,还有热血青年为国旅行。
是的,你没看错。
根据《申报》报道,1930年6月28日,8名青年学生组成的“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从上海出发,准备步行亚洲,以雪“东亚病夫”之耻。
这个名号很响,可以看出当时青年们的血气方刚。但徒步亚洲,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有点不敢想象。《申报》对这个旅行团作了跟踪报道,虽然总体篇幅不多,但也为我们了解这个事件、观察民国社会,提供了一些线索。
概括地讲,这个活动准备比较充分,出发时阵仗很大,过程很艰辛,也很戏剧,结束很悲壮。
这里先讲筹备和成立:
步行团的筹备
《申报》中关于步行团最早的报道,是1930年5月8日的。据称,由“闽粤华侨冯冰魂、李梦生”等人发起的“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经过两周的筹备,招募了20多名青年男女,还在东宾兴路280号设立办事处。
根据这则报道,可以看到:
1.参加人员大部分是华侨子弟,以及上海的文艺作家,即革命青年和文艺青年;
2.步行团召开了两次会议,商定了徒步穿行亚洲的第一、二、三期路线;
3.旅行费用主要由团员家庭负担,同时接受华侨捐助。
步行拟定的路线也值得抄录下:
第一期路线:从上海出发,经首都(南京),溯扬子江向西,历皖赣鄂湘,而入川境,以成都为第一期终点;
第二期路线:扩大组织,添置服装器物,向西康青海出发,溯金沙江,穷江源、探河源,登昆仑山,过甘新边境,以达泊米尔,历经阿富汗、波斯、土耳其诸国;
第三期路线:归途经印度、缅甸,向暹逻及印度支那等处。
后因扩大旅行范围起见,对上述计划作了变更。根据《申报》报道,步行团在成立后决定第一期仍由上海出发,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直趋印度支那,过暹罗而入英属马来半岛,以新加坡为第一期终点。第二、三两期路线照旧。
但“扩大旅行范围”可能是托词,真实原因很可能是当时刚刚开打的“中原大战”。中原大战从1930年5月开打,分南北两个战场。北方主战场在河南,南方主战场在湖南,沿湘江进行。所以,南方战场肯定对步行团的第一期路线有影响。
步行团的成立
10天后,步行团宣告成立。据5月21日的报道,步行团于5月18日,在临时办事处宣告成立,还举行了盛大的成立大会,全体团员、各界代表等百余人参加。
大会通过了步行团的宣言、简章,还选举产生了领导人员。各界来宾演说,语多鼓励。最后,举行茶会,合影留念。
根据这则报道,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1.步行团的组织,除8人参加长途步行外,其他人留沪负责宣传及后勤等;2.步行团还安排专人向上海特别市政府递交呈文,准备领取护照。
由上可知,这个步行团是相当正规的,很可能在筹备期间就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鼓励和支持。
这则报道还将步行团的宣言抄录了出来:
在历史上背负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和创造的中华民族,在他悠久的继续发展中间,也曾产生了不少的冒险家、步行家,替我们的历史增进了光荣的材料。
不幸到了近世,尤其是当着我们这个政治社会,种种设施尚未全上轨道的现代,萎靡和颓废,成为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一切坚毅勇为、勇敢卓绝的伟大雄图,都从我们青年的堕落生活中,被淘汰被消灭去了。
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经在向我们欢呼。我们觉得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掮起来的时机是到来了。
我们这个小小的集团,虽然人数并不多,财力并不厚,然而我们决以坚毅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一直前进,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地。
在每一个步伐中,我们要显示出大中华民族历史的荣光,更要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上以一个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运【?】程的最终点。
谨此宣言。
仅从文字本身看,这个宣言写得很好。从历史到现实,从梦想到目标,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浪漫与激情。
80多年前的民国青年,单就这个宣言,就为你们点赞!
从报道和宣言的文字,至少可以看出:
1.到1930年时,“中华民族”的概念至少在政府、新闻和青年学生中普遍被接受;
2.“萎靡和颓废”在青年中很普遍,至少在政府、新闻和部分青年学生眼中如此;
3.部分青年为民族争光荣的进取心相当强烈。
查《上海通志》:1928年后,抑制日货运动在上海市兴起;1930年4月,上海举办了首届国际马拉松长跑比赛,5月还举行第一次民众业余运动会。这些事件,可能对步行团也有影响。
先写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