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宣传语与国家的支持,汉服和发簪,渐渐走向我们的生活,簪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一部分,拥有四千多年年历史,它记录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智慧。
什么是发簪?
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殷商时期的古人就开始用发簪了,发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发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就质料而言,有骨发簪、角发簪、象牙发簪、铜发簪、银发簪、金发簪等。发发簪是用来插使头发不散乱的饰品,后来经过改进,缀上珠宝花饰,装饰作用更加突出。
发簪种类
1笄:笄是发簪的前身。笄是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可固定冠帽。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拴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筓。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礼后再取。
2钗:在发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约出现在西汉晚期。钗的首端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常配备成对,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3步摇:也许是在发簪钗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发簪或钗,因走动时摇曳而得名。根据《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可以想象,步摇最动人处正在那起身微步的瞬间。《续汉书·舆服志》记皇后服制:“假结步摇发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当走动的时候,那白珠桂枝和耳珰随着脚步摇动,化静为动,所谓的“花枝乱颤”。
4男性的发发簪:男子发发簪一般用于固定头发,形式较少,同时男子发发簪是身份权利的象征,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发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发簪。男子用发簪的历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现在只有从白云观道士的装扮上感受到曾经的华夏衣冠了。
5中国少数民族发发簪:数量最多的是以白银为质地的发发簪。不论是北方民族,还是南方民族都喜欢用白银打制成的发发簪。因而银发发簪在每个民族中几乎都能见到。较有特色的银发发簪有羌族耙形银发簪、布朗族三尾螺银发簪、侗族坠花穗银发簪、锡伯族刻花扁银发簪、瑶族刻寿字蜜蜂纹扁银发簪、白族刻花扁弓形银发簪、土族花头大银发簪、苗族长针银发簪以及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镶宝石嵌珐琅坠珠穗花鸟虫型银发发簪等。骨、角质发发簪以黎族的人形骨发簪和藏族的镂花牛角发簪最着名。
发簪发展史
新石器发簪
新时期时代发簪的式样比较简单,有的只在发簪身上刻一些横、竖、斜纹,有的将发簪头刻成球形、环形、丁字形及一些不规则形状。昌鸳鸯池出土的一支骨发簪较为突出,发簪头饰有一团黑色粘胶,胶中镶着36颗白色小骨珠。
商朝发簪
商代以后至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金发簪、玉发簪相继出现并成为奴隶主贵族身份,帝王饰玉发簪、后妃饰金发簪。其次象牙发簪、玳瑁发簪均为臣子戴的发簪的象征。帝王饰玉发簪、后妃饰金发簪。其次象牙发簪、玳瑁发簪均为臣子戴的发簪。发簪头出现了人形及各种鸟兽形,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种骨发簪,发簪头为凤头形,头顶戴有刻着锯齿形花边形,冯女阳墟出工的一种肻反,反簪头为凤头形,头顶戴有刻着锯齿形花边的凤冠,特点极为鲜明。贵州平坝马场东晋墓出土的发发簪实物大小20多件,出土时,全部摆放于女墓主的头骨四周,且参差穿插在一起。
秦汉发簪
多为长扦形,很少有图纹和其他装饰。封建大一统的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阶级进一步细化,而且中国出现了妓女,她们由于生活所致而专事修饰,衣着日趋奢侈,这种情形使得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美的观念由质朴而炫华、富丽,面部的妆饰精巧富于特色。帝王贵族们的推崇和提倡,对此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时期的主要头饰有:步摇、发簪、钗和镊子,或插以鲜花。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木制,玉质的发发簪,设计素丽雍容,大方简洁,为汉代美学的代表。
唐朝发簪
速发展,丝绸之路唐步摇的经济贸易与多民族的统一,极其丰富了唐代的文化。女性之美得到发展,从唐代画迹众多满头插发簪的妇女形象,唐代女性发发簪品族多样,以步摇为主,其步摇一般制成鸟雀或凤凰状,加上唐代的手工艺发达,材料更广泛,琉璃发簪,玻璃发簪等各式带有异域风情的发簪饰。发簪的造型与工艺更加精致,华美富丽。
宋朝发簪
宋代发饰也承袭了唐制,有帽、发簪、梳、篦。髻上的装饰通常以金银珠翠为材,、。料,制成各种形状的发簪钗,常见的有鸟形、花形、风形和蝶形等,使用时插于髺上。《梦梁录》中记录了当时妇女所用的首饰,有“飞鸾走凤”、“七宝珠翠”及“花朵冠梳”等。除此之外还有金钗和翠翘,这是从西北吐鲁番地区进入内地的首饰,由于十分贵重,使用范围比较小,只有贵族妇女才佩戴,一直延用至南宋。宋代的步摇,因在顶端加放了珍珠和玉石,更显得精巧和俏丽。黄庭坚赞誉道“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发簪一枝”
明朝发簪
明代细金工艺可分为四大类:花艺、錾花工艺、打胎工艺、镶嵌工艺丝工艺,是将"花丝"进行再加工的制作过花丝工艺,即: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点翠等。錾花工艺,錾花即雕刻,在金、银材料上用各种鉴具錾雕花纹,是首饰工艺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有平刻、阳鉴、抬、采、镂空等。打工艺,利用艺匠手上功夫,采用不同的锤具将金属片锤打成型。镶嵌工艺,将石、珍珠等嵌入金银材料上的一种工艺,代处于萌芽状态。如故宫珍藏的红宝米珠头花、羽毛点翠嵌珍珠岁寒三(松、竹、梅)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石嵌米珠双钱头花等等,都以制作精致,形象逼真而着称。
结语 :
发簪可以影响人们对历史的了解与兴趣。
它是一种文明,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产生的,是人类文明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及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变化而产生、发展、演化着。
八(18)班 谢岱窈 刘欣瑶 张欣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