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其中主体人群是祖源基因标识为O系的人。他们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汉族的父系基因类型90%都来自O-175。这一类型之下又分为三大支系和一些小支系。三大支系分别是M119、M95和M112。其中M112又是75%的汉人基因类型的来源,分布于全国各地。M95基因是一种在东南亚高比例基因,汉族中主要分布在南方。M119主要在东南方向。目前有一种意见,认为M112主要是龙山文化的代表,M119主要来自于良渚文化,M95则来自于西南地区。
O-175大致于3.7万年前在祖先迁徙过程中的中南半岛产生形成,来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其中一只迁徙到中南半岛的缅甸与老挝之间,才分化出M119、M268和M122三个父系单倍体类型。这些原始族群是远古时代中国众多民族的前身,其中M122大约出现于3.1万年前,沿云贵高原东侧北上,形成今天的汉、藏、瑶、苗等民族的成份。2.9万年前M122离开滇桂北上时产生了M324,时间已到了2.4万年前,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群,孕育衍生了中国远古时代的三大部落联盟的主体。以采集狩猎为主的M324在末次盛冰期开始扩散,其中一支在1.92万年前取道四川盆地北上,抵达黄河上游甘肃、宁夏一带的河套平原时出现M134类型,共祖1.74万年前,成为华夏集团的一份子。1.4万年前M134又分化出F444,从河套平原向东行进,散布于黄河中游的晋、陕、豫、冀广大地区,经历了数千年的瓶颈期才发展繁衍起来。1.3万年前M134再分化出M117东下渭河流域,参与了仰韶文化,成为汉、藏、羌、白等民族的一位主要共同先祖。同期1.43万年前M324还产生出M7类型,由湖南缓慢北进,抵达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后成为新石器时代中国三大集团中的苗蛮集团的组成人群。M7类型在现代中国人中非常罕见,仅少量存在于苗、瑶等少数民族中。同期1.3万年前,M324产生了第三支分支O2a1b-002611,从东南亚大陆向北迁徙进入中国后从广西、湖南一带进入山东海岱地区,或取道淮河流域,或南下东南亚取道大陆桥北上的,成为太昊东夷集团的成员。这样三大集团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已见雏形。此外,大致在2.9万年前,滞留在中南半岛的M175又分化出O1a-M119,他们绕过老挝境内森林茂密的川圹高原,进入越南红河平原,而后顺着海岸线一直走到中国境内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到1.2万年前逐步演化参与到百越集团中,成为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高山族、傣族的构成成分或主体。
综合起来看,在现代人类的数十种染色体单倍群类型中,C-M130和D-YAP是最早走出非洲的居民。从人种角度看,他们代表了最早的棕黑色人种的特征,曾经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其中一部分也是最早到达中华大地的居民之一。O-M175与N-M231等类型则形成并代表了现代黄种人人群的普遍类型,其中,尤其是O-M175在中国的比重。他们虽然比棕黑色人种到达东亚的时间晚,但他们的发展更快,也更成功。
具体来讲,C-M130出非洲后,沿着海岸线走,是人类的先行者。至少在五万年前就已经来到了东亚地区。其后黄色人种从中亚人群中分化出来后,迅速跟进到东南亚地区。伴随着黄色人种的成功,加上由于农业、畜牧业作物、食物的生产和先进工具的使用,黄色人种人口数量开始爆炸式增长,在平原地区和温带地区迅速驱除并取代了棕黑色人种。这个时间节点大致在两万年前左右。黄色人种扩散到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使该地区的土著棕黑人种除了高山和高寒地区、海岛地区外根本消失了部族的存在。一些棕黑人种被黄色人种融合,成为黄种人。有的化为少数民族,大多只保留了父系基因的类型和较多的一些的常染。到今天,O-175类型的世界人口超过15亿人,在传统黄色人种的国度O-M175的比频都超过了50%。如今,N-M231类型主要分布于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主要存在于俄罗斯、芬兰、匈牙利、爱沙尼亚、萨米等民族及西伯利亚、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和汉族中。而C-M130的后代则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亚东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在东亚地区,外蒙比例较高,还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和北美地区一部分;日本、朝鲜、满洲人和阿穆尔人中也有一部分;在现代汉族人中,比例小于3%。此外,还有D-YAP人被称为小矮黑人基因,他们的后代是在印度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人,在藏族、土家族、彝族、满洲人、缅甸人、克钦人中存在一部分,在现代汉族人口中小于1%。
简言之,在今天,中国汉族主体人群的祖先到达东亚两三万年前,整个东亚地区生活着C系D系的一些人类,他们在盛冰期特别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艰难的生存和发展,处于漫长的原始社会早期阶段,有无数的人在与自然和原有可能的其他人属斗争过程中丧失生命而灭绝了。他们的进化也是相当缓慢的。而O系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后分化类型,尤其是在末次冰期的盛中期产生的新类型,可以称为新人类,适应当时变化多端的恶劣气候的能力强,掌握语言、工具技能水平也相对高一些,生产发展快,人口生殖力强,在社会大转型期间他们刚好处于大迁徙过程中,不断学习汲纳各地各族的先进技术、战争和生产能力,自然强得多。这种需要也促进了社会组织结构更优,适于大规模的集体发动,对那些仍处于散居状态正缓慢进化的C系D系土著人群而言,差别太大。于是,数千年的过程,演化为后来的状况,成为东亚人群的主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