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之曹操北征乌桓,不要被惯性思维迷惑
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胜战计,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当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
实战分析
曹操北征乌桓
曹操不论是在历史上、小说里、戏剧里对他的了解很多,特别是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话深入人心。曹操属于能征善战、文武皆备的人,流传后世的《龟虽寿》、《短歌行》等作品气势长虹,没有雄才大略的胸襟是无法作出来的。曹操一生经历的战争很多,耳熟能详的官渡大战就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还有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
北征乌桓是发生在曹操官渡大战之后,袁绍忧郁而死,曹操接连打败袁氏集团,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投靠乌桓。乌桓首领与袁家世代交好,而且乌桓也时常袭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造成北方边境不稳定。袁绍集团被消灭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挥师南下,会猎江东,一统中国就是曹操最大的志向。乌桓就成了南征时,后方最重要的威胁,出于巩固统治、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北伐势在必行。
曹操集团的内部对远征乌桓却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大多数人都反对认为袁氏集团大势已去,乌桓远离中原,劳师远征,如果荆州的刘表、汉中的刘璋乘虚而入,劳师远征得不偿失。郭嘉立主远征乌桓,认为斩草要除根,乘机打击乌桓,改变自桓、灵以来中央无暇边疆,任其劫掠的局面,有利于稳定北方社稷生产。
曹操决定倾巢亲征乌桓。公元207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无终县一带。此地山峦起伏、道路崎岖,又遇上雨季,道路泥泞,战马与粮车无法通行。大军行进异常困难。就在曹操对远征乌桓出现犹豫的时候,恰逢隐士田畴。听闻有大军征伐乌桓,田畴对乌桓王蹋顿四处劫掠深恶痛绝,愿意为曹军带路。
田畴领着曹军翻越徐无山、穿过卢龙塞,途径白檀和平冈二县,直奔柳城而去,距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时候,乌桓王蹋顿等人才知道曹军迫近的消息。曹操为了迷惑乌桓,假装退兵。他让士兵在路旁立了一块木碑,上面写着“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蹋顿以为曹操已撤军,因而就放松了防御。行军途中,曹操还让将士们“放弃辎重,轻装前进”。经卢龙塞进入辽西境内后,到乌桓都城柳城还有800多里的路要走,由于这条小路被荒弃多年,曹操带领将士只能开山架桥。曹军距柳州200里的时候,蹋顿才发现上了当。
蹋顿和袁家二子赶紧调来了数万骑兵应对。曹操在山上观察乌桓的军队阵型,他发现对方人数虽然很多,阵型却很松散。于是,曹操让大将张辽趁着敌军阵型改变的时候率军冲击突袭,阵脚大乱,张辽率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杀入乌桓军中,直扑单于蹋顿而去,一刀斩落了蹋顿的首级。乌桓王蹋顿毙命,乌桓之众逃的逃、降的降,归降于曹军的胡人和汉人多达二十馀万。
袁尚、袁熙逃到了更北边的公孙康那里。公孙康带着袁尚和袁熙的首级投降了曹操。自此,袁氏的势力完全被铲除,解除了后顾之忧,曹操就可以南征了。
道路不通,曹军行进困难,蹋顿就放松了防御。这就是瞒天过海中提得的,备周则意怠,事前也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看见敌人可能不会来了,就放松了警惕,结果酿成大祸。曹操在遇到道路泥泞之后,一方面假装退军迷惑蹋顿,这是一种常规的思维,一般人都会这样认识,遇见困难放弃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在田畴的带领下,轻装前进,走小路,千里突袭,出其不意,这就是一般人和伟人的区别,不会因为困难就放弃,遇路架桥也要走出一条路来。历史上因为备周则意怠导致失败的例子枚不胜举。比如三国后期经历重重险阻,邓艾偷袭阴平,直奔成都,蜀汉灭亡;李愬雪夜入蔡州;二战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在阿登山区登陆,突入法国腹地,在短短三个月,法兰西共和国就宣告灭亡了。这些案例无不是守军在各重要据点都做了重要的军事部署,以为万无一失,放松警惕,结果是百密一疏。敌人进行了战略上的迂回,走了最不能走的路,直插心脏。
瞒天过海利用的就是人的一种惯性思维,常见则不疑,通过历史的、现实的经验做出的判断。经验 确实很重要,但是也要仔细斟酌,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要透过表面的现象分析背后的本质,人都是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道德经》里说反者道之动,惯性思维,就是要注意思维刹车,多往反处着想,在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不要被外象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