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蹭饭书记”背后的“双向奔赴”

        近日,“蹭饭书记”董桂林在网络平台爆火,一到吃饭点,董桂林就带着白瓷碗、面粉鸡蛋牛奶等慰问品,风风火火地走进村民家“蹭饭”吃。他用手机记录下与村民吃饭聊天的日常,在网上斩获百万关注和点赞,网友笑称他是“蹭饭书记”。蹭百家饭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驻村书记与人民群众的“双向奔赴”,“蹭饭”也成了拉近干群关系的一把新的“金钥匙”。

        入户“蹭饭”,打开群众“话匣子”。传统的走访调研,群众或许会因拘谨而有所保留,但围坐在饭桌旁,热气腾腾的饭菜驱散了彼此间的距离感,在一句句家长里短间,群众能自然地敞开心扉、倾诉心声。董桂林在饭桌上主动与村民“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从孩子上学到邻里琐事,这些看似平常的交流,却架起了相互理解的桥梁,干群关系破了冰、升了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共产党人历经百年淬炼形成的制胜“法宝”,只有干部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党组织组织发动群众才更有凝聚力、战斗力。

        入户“蹭饭”,掌握群众“真实情”。办公室里听不到真实的声音,文件中看不到鲜活的问题,在村民家的小小餐桌上,都能发现。一方面,在村民家吃饭,能直观感受群众的生活状况,餐桌上饭菜的质量、家里的陈设细节,都透露着群众的生活水平。董桂林重点挑选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家走访,“好似蹭饭,实则陪伴”,在村里一些老人眼中,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他的陪伴温暖似阳,也恰到好处。另一方面,与村民边吃边聊,能了解到政策落实的实际情况、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获取最真实的信息,掌握了群众的真情实感,避免被表面现象误导,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准确依据。

        入户“蹭饭”,拓宽群众“致富路”。坐在办公室里谋划的产业蓝图,难免悬浮于空中;写在报告里的致富方案,往往缺乏落地的温度。围坐在饭桌前,能倾听村民对产业发展的想法、对当地资源的认识,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真知灼见、藏在炊烟里的发展潜力,便会一一浮现。“脚上沾满泥点子,才能想出好点子”。董桂林让“流量”变成“带不走”的产业,蒲公英茶、烤鸭蛋、芝麻盐等土特产成了“丝滑植入”的广告,订单量激增后,他更紧盯产品质量,谋划建供应链、云仓……村民的土特产有了销售渠道、村里有了更多就业岗位、村集体经济有了经营性收入,从“蹭饭”到“带货”,从“流量”到“留量”,董桂林用年轻人的思维为传统乡村注入新活力。

        “蹭饭书记”的走红,反映出群众对真诚为民干部的喜爱与认可。“蹭饭”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密切联系群众的大智慧,它打破了干群之间的隔阂,让干部能更好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我们要主动探索学习群众工作的新方式,实现与群众“双向奔赴”,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委组织部 马艳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