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0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

曾经强调过:“乡村生态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具有标志性代表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也是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现阶段的农村中依然存在着,“垃圾围村”、高污染企业的迁移型污染以及基层设施薄弱、文明意识不足等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些不仅会影响到百姓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与整个农村的发展建设是制约阻碍的,甚至让农民在时代发展的优越条件下无法享受到时代所赋予的获得感。因此,实现生态宜居,必须要在农村建设中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重要性,要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力作用,不断的为农民幸福家园而努力。

实现生态宜居,必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人居环境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优质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做好做大农村生态治理这块“蛋糕”的标准和依托,而基础设施建设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如今为了更好的让农村有“看得见山、望的见水”的优雅环境,在资金扶持力度、硬件设施倾斜以及整体思路规划上,政府都有着“下大力气”的做法。这不仅仅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村容村貌的整洁,进而能够让更多的人不会因为环境污染而得病,而且是对于人民群众心情的愉悦,从而获得对于家乡的归属感。因此,在乡村生态振兴上,必须要让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实现生态宜居,必须要以现代化建设为引擎(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是现阶段我国的主要施政方针政策,在乡村生态的建设更要确定好农民的现实所需,而作为整个国家的根基农民一样要享受时代的便利性。在小镇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浙江乌镇在这一点上尤其体现明显,在面对千篇一律的“格式化”造城形势下,在大拆大建的浪潮洗礼下,乌镇以其独有的方式在现代化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的情况下,做到让居民享受到现代化设施的同时也实现了小镇的整体改善修复。这启示我们的在乡村生态建设时必然以保护性修复的形式,融入现代元素。这不仅能够让村民享受信息时代的便利与快捷,同时也保证了修旧如旧的根本。因此,在努力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还是要以人的中心为依托,创新改善方式。

实现生态宜居,必须要以乡村风貌为指南。“老街、老巷、老人”在乡村生态建设中,*为重要的是就如何让农民不被“格式化”,留住记忆深刻的乡愁。在著名作家冯骥才看来:“*好的方法就是老百姓的自己保护,引导大众的文化自觉性,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深入人心,成为习惯。”这一点尤其突出的是在文化记忆中,必然要以留住村民为主要方式。同样而言,在今天的乡村生态建设中,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以村民保护为主要方式为乡村整体风貌,文明风尚为坚实支撑。这带来的是乡村社会的整体风貌呈现本就该有的“记忆中的乡愁”,而且会留下古老的生活气息,以及能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经世流传。因此,在乡村生态建设中,必然需要在制度建设中、在引导宣传中苦下功夫。

总而言之,乡村生态振兴是一项惠民利民的重要举措,能够凝聚全体人民的心。所以必然需要我们的在生态宜居的建设中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好与坏,现代化建设的人本位以及乡村风貌的文明传承。因而才能造就出“那山、那水、那人”美如画。

文章来源:http://gd.zgsydw.com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 曾经强调过:“乡村生态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
    谧蘩阅读 1,020评论 0 0
  • 风,从心底来,那是我在呼吸 风,化蝶起舞,...
    爱自己好幸福阅读 949评论 2 0
  • 今天起床时间7点30,虽然起的不快但是最终还是爬起来了。接下来说一说工作中的事吧,今天能从毫无思路的动作中,想到从...
    流鱼江阅读 748评论 0 0
  • 我要是再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放到费尔巴哈的客观实在中去,结果是一样的,无效用功。说明哲学对于科学来说,是一件...
    无为_3324阅读 3,342评论 0 4
  • 继续把二期预售做好
    汤汤1009阅读 1,23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