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美国人的文章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分裂到了极限。
他们总是能那么认真的描述出他们脑袋里所涌现的每一点想法,很多想法甚至是在中国人看来基本常识,不必点破,轻而易举的。但是实话实话,一经点破,你再咀嚼咀嚼,嘿,发现还真有那么回事。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有一种小惊喜的感觉,其实真正的大师是不分国内国外都是深谙事物两极与平衡之道的,他们不会一味的推崇单方面以及给你条条框框,而是告诉你,诶,这里有这样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也会...其实,还会....。你惊喜的发现多种可能性,从而获得知识。
照旧摘录一些对我个人很有感觉的话语。
1,Whoever is best able to describe the problem is the person most likely to solve it.
之前看到过一种说法大概就是说读过书,或者阅读量与其他人不同的人自然谈吐不相一样,而这种不一样就来自于他对于事物的描述以及表达。能用简单精准的话语描述问题自然也是一种能力,很多人抓不住重点,遇到问题手忙脚乱,再转述甚至也就是,哎,就那么回事啦。
2,分清你是"innie"还是"outtie"
这两个概念十分有意思,区分你是负责交流外联方面工作,还是内部宅。虽然这种区分很难绝对,但是我们在思考辨析,甚至打算归类的时候,的确是可以玩味的。
3,Real-World Design Principle
We're local, not national;
Keep the user in flow;
Let the world's natural beauty speak for itself.
在随时随地更新迭代的新世纪新社会,总是有无穷无尽的新概念进行炒作,然而真正知道我们自己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眼界的确会自然而然被扩大,我们有了“高大上”的分辨能力,但是这种分辨能力不是完全属于我们的,因为我们还是我们,我们没有参与别人思辨的过程直接就享有了最后最佳的表达,而转化为内仍需“因地制宜”,切莫“本末倒置”。
4,What, not How
Take charge of improvement but keeps you agnostic about the specific solution.
这个观念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人们总是大呼小叫问题出现了快来方法啊快点解决啊,但是有时候甚至连问题是什么都没看清,然后就茫茫然走既定思维模式宣布要去解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找到HOW才是最重要的,因为WHAT那么多,这个走了,还有下一个。生活源源不断,但是回过头看一看,如果连what都还没看懂,如何how是不是又是一种浮躁的体现,何况,停一停,或许会冒出另一种让你惊喜的how,去挑战你思维模式中既定的how.
5,Negative feedback may be a natural temporary reaction to change.
我常常觉得最有趣的就是美国人写东西告诉你很多“看似”重要的事情,然后又偷偷拉着你小手告诉你trick,tip,告诉你千万也别太当真。Feedback炒到不行,也永远会有negative feedback。但是没关系,都是自然的,也是暂时的,这种从人性方面考虑让人觉得贴心,我们总是要理解与尊重我们的暂时与常态。
6,With Developers: they are working in a medium that rewards efficiency, and they look for the same rigor in the world around them
书中介绍了与各个部门工作者打交道的方式,当然和developer最最吸引我的注意力当然也看出来一种苦逼苦情感。Anyway, UX需要明确自己独立的身份担当能力,自己为他们分压的角色以及理解他们的角色。在实际操作中,可以sit close to them and get them involved。铭记要学会牺牲单纯的美而转而关注the more important UX specifics上。
7,WINNING A DEBATE/PROVE IT/FOLLOWING UP ON CRITIQUE
这几个标题是用纯大写印刷的,的确,要保地位就得证明实力,然后再在证明实力之后虚心请教。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有趣的示意图,我有时候会思考,其实一条线几个圈就能表达的点为什么要方方正正还有曲线来表达,但是我自己每次看到这种示意图就能自然而然觉得一股“专业性”,或许作者偷偷捂嘴笑着说,这是我的伎俩也被你发现了,我们在阴影以及虚线曲线图中形成所谓的“专业感”。
总之这本书干货简直多到爆炸,是一本良心不能够再良心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