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辉
当新零售被巨头和资本涌动着成为行业发展趋势的时候,习惯了跟风的人们开始投身其中。对于这些人来讲,所谓的新零售只不过是另外一个“互联网”,并无任何新意。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新零售只不过是另外一个概念,只要有概念,他们就可以继续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继续博取巨头们的关注。的确,加持新零售的概念的确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将新零售看成了概念,缺少了真实的落地,所谓的新零售或许除了概念之外,已无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这是我们看到有如此多的人加持新零售的概念,但是却始终很少有脱颖而出的案例出现的根本原因所在。在新零售的概念业已相当普遍的时刻,真正考验新零售和决定其未来发展的,或许早已不再是概念本身,而是更多地基于新零售为出发点对传统行业赋能以及改造的能力。可以预见,未来的新零售将会经历一场洗牌,概念随风而去,留下的是那些真正可以给我们带来颠覆性改变的新零售新物种。
面对这样的趋势,很多人不仅会问,如何在新零售时代真正留下一些东西?如何用新零售的方式去解决电商时代无法解决的痛点和难题?如何真正让新零售成为电商的合格接棒者?其实,真正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困难,我们需要做的是就是要将新零售独立出来看待,而不是将新零售看成是“电商第二”。
新零售并非电商,而是一种全新的存在
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将新零售看成是电商的一种,甚至还有一些人干脆就把新零售和电商等同起来看待。除了人们对新零售的内涵与意义并没有真正理解之外,更多地是对电商模式的约定俗成影响所致。从本质上来讲,新零售和电商有着本质区别,是一种全新的存在。
新零售拥有独立的商业模式(S2b),并且与电商的商业模式有很大区别。判断新零售与电商是否有真正的区别,我们首先要从商业模式着手来看待。对于电商行业来讲,它的商业模式是B2B。这种商业模式的精髓在于如何高效地进行撮合,尽可能多地达成交易。研究阿里、京东以及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发展脉络,我们就会发现,真正在电商领域取得成功的电商平台无一不是靠高效的撮合和信息对接来获得成功的。
电商这种B2B的商业模式是建构在庞大的流量和海量的信息基础之上的,因此,电商平台想要实现极可能多的盈利,必须通过足够多的交易的达成来实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电商平台将流量看成是安身立命之本的关键原因所在。可以说,流量以及基于流量的信息撮合是电商商业模式的精髓所在。
同电商的商业模式不同的是,新零售的商业模式是S2b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于大的供应平台对b端进行深度赋能的能力。这里的小b更多的是有了一定的资源,但是却不具备将这些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的用户。对于新零售来讲,如何借助赋能激活这些用户的活力,改造他们的弊端,从而满足C端用户的真正需求,才是关键所在。因此,从商业模式上来看,新零售与电商其实有着本质区别,是一种全新的存在。
新零售更关注改造行业,而电商则关注交易本身。回顾电商出现的背景,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电商其实就是为了解决交易而出现的。传统时代,人们的交易是在线下实体店达成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以线下实体店为主的交易达成的方式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痛点和难题。如何找到一种更加高效的交易达成方式,成为改变零售行业困局的关键所在,电商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将交易达成的方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传统意义上的零售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样节省了不少成本。于是,以线上交易为主的电商模式逐渐取代线下模式成为行业的主流。
尽管电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交易效率的提升,实现了供求两端的高效对接,但是,这种仅仅只是做撮合,忽略了对上下游产业进行深度改造的做法并不能够给行业的发展带来长久的发展。一旦用户需求发生转变,平台方的运营方式失效,这种以信息撮合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必然遭遇挑战。这是当下的电商平台之所以会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
同电商不一样的是,新零售更加关注的是对于行业的深度改造。我们现在看到的以阿里、京东、腾讯为代表的新零售玩家的布局,同样是在通过赋能的方式去改造行业,而不是仅仅只是继续做撮合。无论是给上游的制造企业提供数据系统减少决策成本,还是通过赋能门店实现线上引流,新零售玩家们的这些改变其实都在通过改造的方式激活产业上下游,从而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机会。此外,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现在的新零售平台已经较多地介入到了行业发展的实际运作过程当中,并且通过自身更多的参与去解决那些在电商时代无法解决的痛点和难题。
新零售的底层驱动技术是以ABCD为代表的新技术,电商的底层驱动技术是互联网技术。回顾电商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它的快速成长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由互联网技术所导致的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上的。所以,当互联网红利见顶,以互联网技术为底层驱动的电商行业的发展便开始遭遇这样那样的困境和难题。
新零售正是在互联网红利落幕、新技术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同驱动电商行业发展的底层技术是互联网技术不同,新零售时代的驱动技术主要是以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Data)为代表的新技术,同互联网技术仅仅只是去中间化不同,这些新技术可以深入到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可以通过给行业的底层逻辑带来深度的改变来实现对行业发展逻辑的重新建构。
正是因为新零售的这种颠覆性和彻底性,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有如此多的玩家会不断布局新零售相关的技术,并且开始用这些新技术重新去建构电商时代业已形成的商业运行逻辑。我们当下看到的物流领域的智能分拣、电商平台的“千人千面”、制造领域的大数据决策等诸多新零售相关的新元素都是新技术驱动的结果。正是因为底层驱动技术的不同,所以,我们才会在新零售的身上看到了那么多完全与电商不一样的存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新零售其实是一个全新的存在,与电商行业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仅仅只是将新零售看成是“电商第二”,忽略了对新零售本质的洞察和理解,所谓的新零售或许真的会沦落成为“电商第二”。只有真正将新零售与电商区分开来看待,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加持新零售的方式和方法,并且真正可以享受到新零售时代的红利。
重头再来,新零售时代应该做什么?
对于习惯了电商套路的人们来讲,新零售时代的来临更像是重头再来。对于想要在新零售时代继续掘金的人们来讲,找到真正适合新零售时代的发展新方式,或许才能真正享受到新零售时代的发展红利。那么,我们究竟要在新零售时代如何做呢?
告别流量思维,真正从行业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问题。对于习惯了电商发展套路的人们来讲,流量始终都是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缺少了流量的支撑,他们会找不到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其实,在新零售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关注的并不是流量,而是行业本身。
我们应当把是否能够给行业带来新的改变、是否能够改变传统行业的底层运作逻辑、是否能够重塑传统行业看成是是否真正取得创新和突破的根本原因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将关注的重心从C端用户转移到B端用户身上,最终找到新的发展沃土,从而在新的商业蓝海里继续掘金。
同时,我们还应该调整发展的思维和方向,并不仅仅只是要为了流量而流量,而是要从行业的改变上来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跳出了电商时代的流量陷阱,真正将发展的重心从C端用户流量的身上转移到了B端行业用户的身上,供求两端发展不对等的情况才能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不断加持新技术,将新技术看成是驱动行业发展的新动能。新零售的本质决定了它不能仅仅只是依靠互联网技术来推进相关的工作,想要真正把握新零售时代的发展风口,我们需要从新技术的角度着手来寻找加持新零售的新方式。以阿里、腾讯、京东以及拼多多为代表的头部玩家之所以会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新技术的身上,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新技术这个切入点。
对于想要在新零售行业当中继续掘金的玩家们来讲,同样需要从新技术着手来寻找投身到新零售行业的可能性。无论是从解决方案上,还是从底层逻辑上,新零售的玩家们都应该从新技术的角度来看待并寻找加持新零售的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抓住新零售的方式和方法,从而真正将自身的发展带入到新零售的发展轨道里。
所谓的新零售的概念、模式如果缺少了新技术的支持,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我们对于新零售的美好构想同样无法实现。因此,我们需要给新零售行业的发展找到以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动能,通过将新技术应用到新零售相关的流程和环节当中,我们才能找到新零售相关的盈利模式,而不是仅仅只是用所谓的、未经验证的盈利模式去推进新零售的相关操作。
找到创新的盈利模式,抛弃以收割流量和烧钱补贴为代表的发展模式。电商时代的盈利模式是以烧钱补贴和收割流量为代表的发展模式,这种商业模式虽然很轻,但是,它的发展是建立在庞大的流量红利基础之上的。如果缺少了流量红利的支撑,这种发展模式必然会面临发展困境。
当新零售时代来临,我们真正抓住新零售发展红利的关键在于就是要找到真正创新的盈利模式,通过投身到行业的深度运作过程当中来找到更多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同电商时代的收割流量不同的是,新零售时代的盈利模式更多地体现在深度赋能上,通过提供B端用户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服务,我们可以找到电商时代以撮合、中介为代表的盈利模式之外的新模式。
从收割转变成为赋能,其实是未来新零售玩家真正能够继续找到新的盈利点的关键所在。当新零售的玩家找到到了流量收割之外的新的盈利模式和方法,我们才能真正跳出流量的陷阱,真正进入到一个以创新的盈利模式为主要驱动力的全新时代。这一点决定着新零售究竟可以走多远,因此,这对于每一个新零售的玩家来讲都是相当关键的。
当新零售的车轮滚滚而来,习惯了把握风口的人们开始将发展的目光转移到新零售身上。真正明白新零售并非电商,并且找到新零售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我们才能真正跳出电商的发展逻辑,最终拥抱新零售时代的新风口。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者,畅销书作家,行业观察者,特约评论员。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300万字。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